调研情况: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要谋划‘养老金融新篇章’”,根据《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末,江苏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883.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15%。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省老年人的占比将超过26%,203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五大体系,十项工程,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特别在普惠金融方面,不断强化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包括完善适老、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发展,鼓励信托公司开发养老领域信托产品等。
问题分析:
养老金融是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撑,但江苏省养老金融发展滞后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养老金支柱来源发展不平衡。多支柱养老金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发展趋势,目前,江苏省的养老金融体系存在结构失衡问题。第一支柱的占比极高,占到全部养老金金融体系的78.2%。这导致当前存在基本养老金支付压力过大的问题,同时日益增加的老年人群体使得养老压力限制了养老金的增长水平。第一支柱的平衡条件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这容易加大财政压力;而第二支柱的发展速度较慢,覆盖面较小,企业年金主要覆盖于石化、电力等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中的覆盖较少。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个人理财等发展速度最慢,占比最低,总量最小。总体来看,江苏养老金金融体系存在比重失衡问题。
二是养老服务金融创新不足。江苏省各大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养老服务金融创新不足,产品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少,缺乏金融创新、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同时养老金融资金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缺乏养老金保值和增值管理人才。此外,金融机构针对个人养老需求而开发的专业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单一,养老基金产品、养老保险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产品较少。
三是居民养老金融素养滞后。一方面存在传统保守的养老理念。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222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0%,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5799.2亿元,其中大部分的收入储蓄用于子女教育、买房、医疗等方面,而较少的储蓄用于养老。这种传统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居民在养老储蓄方面的投入力度较低。另一方面缺乏养老金融认知。市场正规养老金融宣传力度不大,居民对正常养老项目认识不到位,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欺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养生保健”“投资养老”等养老概念迷惑老年人,以此设置各种陷阱,导致各类金融诈骗案件频发。据“金陵长安”(南京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显示,涉及养老金融的诈骗包括提供“养老服务”、销售“养老产品”、宣传“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
具体建议:
1、鼓励市民开设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
一方面,江苏省第三支柱养老金融发展滞后,建议鼓励没有被第二支柱覆盖的参与者建立税收递延的退休储蓄账户,同时准许退休、换工作参与者将此前积累的第二支柱资产转存至该账户。制定优惠力度更大的养老金账户税收优惠政策,个人可以依据收入情况,决定存入此账户的缴费。缴存额度内的缴税在当期应税收入中扣除,与投资收益一并在领取时征税,退休后税率较低,因此个人养老金账户享有延迟纳税和低税率的双重优惠。
另一方面,采取参与个人养老金群体积累养老积分或者医疗积分等非货币化福利方式,以便在未来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中抵扣一定的费用。这样既能够有效增加个人养老金群体的覆盖面、充分扩充参与群体,也能防止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过重的税务负担。
2、拓宽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品类和层次
一是推动江苏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产品,提升养老金资金账户开立的便捷化程度、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大力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吸引力。目前开展养老金融服务的主要是保险公司,为促进养老服务整体效能提升和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了满足养老金融的特点和填补市场上的空缺,鼓励包括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租赁等相关行业进入养老金融领域,可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反向抵押贷款和生命发展基金等创新型产品。各商业银行可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门组建养老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如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增强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能力。
二是围绕居民生命周期养老金融需求特点,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提供养老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等各类个性化金融产品。建立涵盖老年人个人的储蓄、养老金及体现个人金融能力的房屋租赁、理财收益、养老信托、商业长护险等在内的复合型支付体系。
三是综合运用贷款、股票、保险等多元优惠服务功能,聚焦康养服务、智能设备制造、旅居养老,医养结合,老年教育等各个产业,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政府基金参与养老产业,通过政府基金撬动巨量社会资本。养老产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社会效益,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对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养老产业实施政策性融资手段,包括政策性金融债、政府贴息贷款等。
四是养老金资金管理等方面,注重养老金投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专业性强、稳定度高的核心人才团队,完善梯队化管理,健全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员工秉持长期理念,注重与投资者长期利益的一致性。积极开展受托直投,探索年金投融资撮合服务,做好养老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
3、做好养老金融教育普及
各大实施养老金融的机构要引导客户树立科学养老观念。商业银行应引导和培养目标群体的养老观念,帮助客户构建养老计划,培养客户对个人养老计划的重视意识。同时,要加强养老意识教育,让每个公民都认识到个人养老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公众对养老金融诈骗的防范意识,金融机构可以采取设立优先服务窗口的方式,为中老年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中老年消费群体的配套服务,可以制作老年人易于理解的宣传材料、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科普短视频、开展社区、老年大学等现场宣传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