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优化农村养老环境、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促进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但与广大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尚存在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医养结合深度不够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并解决。
问题分析:
调研组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共随机走访75位农村老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3人。从年龄分布来看:60-69岁有21人,70-79岁有39人,80岁及以上有15人;同时,还随机走访了3家农村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养老服务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现象:
1.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资源匮乏,服务水平低。农村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一般在5至10人左右,普遍存在人少、年龄大、专业技能缺乏、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实际运营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人手短缺和缺乏专业人才,其次是资金压力大运营成本高、床位空置率高、养老设施不健全等问题。
2.农村老人收入水平较低,难以支撑机构养老。从调研调查结果看,月收入平均水平在500元以下的占40%,500-900元的占36%,1000-2000元占20%,2000元以上的占4%。他们的收入只能满足一般基本生活。
3.农村家庭空巢化突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此次调查的对象中,独户老人占比80%,他们的子女在外务工或者移居外地,无法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照料,使得居家养老比较困难。
具体建议:
通过调研,建议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历史机遇和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机遇,持续推进江苏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探索创新,补齐农村基本养老短板。建议在省级统筹调度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1+N+1”特困供养机构统筹管理等模式,引导优质养老市场主体发挥照护专业化优势,积极承接当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拓展延伸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为区域内高龄老人及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老年人能力评估、康复辅具租赁、康复护理、技能实操培训、家庭养老床位等居家养老服务。
二是拓宽服务领域,满足农村个性养老需求。建议进一步探索推广医养融合,通过在机构内设置医疗站点,或是与当地医疗机构签署定向合作协议,为机构集中供养老人及区域内有需求的农村老人提供医疗护理保障;指导各地结合农村社区规模大小、区位及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情况,统筹制定区域医养服务设施规划,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水平和质量。此外,要给予农村养老一些倾向性的政策支持,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各地与属地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并落实各项补贴制度,吸引更多机构入乡入村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企业挖掘农村养老服务市场,探索向农村推广养老志愿者服务模式,为村民提供日托、助餐、助浴、助洁、保健、文化娱乐、居家探访等互助养老服务。
三是强化指导管理,化解农村长期养老难题。持续加大社会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力度,整合乡村闲置校舍、厂房等资源,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居住、照顾、娱乐等空间。强化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全方位监管,认真落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等行业标准,定期开展标准落实绩效评估,确保养老服务行业“放得开,管得住”;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设施中开发养老服务类公益性岗位,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行、助医、代办等服务,切实做到农村老人有事有人管、有困难有人帮。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和养老护理员纳入政府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上岗人员待遇统一实行政府补贴,按照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或月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岗位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