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23年9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要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工作目标,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布局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房改善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恬静幽美的乡村田园画卷逐渐铺开。
问题分析:
然而,与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苏北部分地区农产品品牌不够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不够多;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群众参与不足,农村旱厕“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活污水收集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村级“造血”功能依然较弱,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较为突出。
具体建议:
一、持续提升农村环境,展现风貌之美。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牵引,围绕户厕、垃圾、污水三个重点,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一是摸清农民需求,力求户厕改造“行之有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各地不同生活习俗,科学合理设置改厕的位置、功能等,避免出现“一改了之”“食厕共室”、旱厕“复建”等现象。进一步提高“改厕”工作标准,统筹考虑供水水压、自然村人口分布等因素,在确保三类公厕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自然村供水增压设施和公厕数量,积极推广“共享户厕”做法,进一步提高改厕后的使用率,真正方便群众生活。二是开展源头治理,推进垃圾收处“分门别类”。加快建设“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分类清运、县资源化利用、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分类收处体系,避免垃圾“分类分户收集、集中转运处理”。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工作,切实减轻垃圾处理压力。三是提效污水处理,推进治污与治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实现镇区及周边村庄污水截污纳管。对规划发展村庄,探索推行村庄生活污水治理“1+2”模式,实现污水治理的生态微循环。此外,要厘清政府与农民的责任边界,划清公共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界限,避免政府“包办”和对市场购买服务的过度依赖,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低成本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二、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蕴养富庶之美。一要在“良田粮用”上守底线。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底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村集体和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严把监管和验收质量关,确保建一亩成一亩。结合数字化手段,逐步建立集农情监测、智能灌溉、生产管理、溯源管控等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云平台。二要在龙头带动上下功夫。以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园载体功能为抓手,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外引内培”力度,形成龙头集群、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一般农户”在乡村产业链上构建利益共同体,引导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向农业农村领域投入,进一步发挥好国资“拓荒者”“连接器”“推动者”的多重角色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良性格局。三要在拳头产品上扩影响。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敲门砖”,一方面,要在“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上挖掘潜能,差异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的产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大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效应,加强品牌形象保护,把好“入口关”和产品质量关,切实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彰显时代之美。一是围绕“补短板”,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支持以村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利用村居闲置地块,布点体育锻炼、文化休闲、生活消费等服务设施,全力打造农村“15分钟生活圈”。二是紧盯“通末梢”,全面消灭乡村“断头路”。利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的契机,以乡镇为单元全面排查到村、通组、入户道路硬化情况,建立问题清单,制定建设计划。加快县乡道路提升改造,优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消除跨县域、镇域“断头路”,着力解决通达不畅、宽度不足、路况较差等问题。三是突出“组团式”,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在现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基础上,加大特色田园示范片区培育力度,结合洪泽湖周边和黄河故道流域建设等,选择若干生态绿色本底突出、历史人文特色兼备、乡村建设基础良好的特色田园乡村组团,立足资源禀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好“特田+”文章,建设一批集田园风光、现代农业、乡愁记忆为一体,可深度体验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振兴样板区。
四、切实加强乡村治理,凸显人文之美。一是完善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责任制,明确县乡村三级管护职责,加大县乡两级投入力度,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大力推行道路管网、水利设施、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二是坚持共治共享。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者队伍作用,全面推广“积分制”管理,深入开展环境红黑榜、“门前三包”责任制、积分兑换、“五美庭院”评选等活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村规民约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让群众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三是推进文化建设。积极发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因地制宜打造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新风”行动,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