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9年开始启动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文化工程。当前,我省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蕴含了丰厚的中华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中华文明标识性;而且,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客观上从物质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历史记忆空间等维度拓展了大思政教育空间叙事,为新时代我省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空间载体开发与建设供给了新选择、新思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创新活力,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大思政”建设的应尽之责。
问题分析:
而在当前,就已经初见成效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而言,它在发挥大思政教育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3年接待人数超过400万,其中大中小学生占到近一半,许多参观了大运河博物馆的青少年表示,他们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了运河文化,喜欢上了运河文化,有意愿成为运河文化保护者、传承者。但也应该看到:我省其他地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园、展示点的人流量还比较少,在去年暑期和节假日开始的大运河研学热的同时,还存在着地区间的冷热不均,研学课程缺乏系统性,走马观花式观看只游不学现象普遍,大运河研学师资队伍缺乏,馆校合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研学基础设施比较缺乏等问题。
具体建议:
用好两大国家文化公园赋能我省学校思政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为此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教育厅、文旅厅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进行“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赋能大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单位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构建包括企业、志愿组织在内的社会服务大思政教育的协同化平台,探索大数据、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在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并最终服务于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等,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加强课程建设。全省各地要根据当地国家文化公园资源状况、各学校自身条件和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思政课程,实现大中小学校思政课程一体化规划建设。也就是要求我们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基于国家文化公园的思政课程内容,构建起主线贯穿,课程内容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逻辑性,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各学段思政教育内容既分层分类、又有效衔接。
三、加强师资建设。组织广大教师了解当地或附近国家文化公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指导和培养他们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加强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的讲解员和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使他们也成为思政教育的“校外老师”;要充分发挥各类“思政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平台,打破壁垒,构建起相互助力、彼此成就、逐级赋能的接力式思政教师队伍体系。
四、加强功能完善。要强化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解读和展示功能,并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或者其他能让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文化公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价值等;另外,对于重要的国家文化公园节点,要增加必要的研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验式教育所需的场景打造、辅助教具的供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