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2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197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18%,江苏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呈现出增速快、空巢多、寿龄高的趋势。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对老年助餐服务提出的更严峻的挑战,解决经济困难和空巢、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就餐难”问题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2023年我省将“改造提升500个助餐点”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用“一餐热饭”的温度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截至2023年11月,该项任务已超 额完成。
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服务网络形成一定规模。到2026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
江苏省高度重视老年助餐服务,自2015年起就将老年助餐服务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已连续2年将助餐点建设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关于做好社区老年人助餐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及《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等文件中对老年助餐服务作出明确要求。
据了解,截至2023年11月,全省共运营老年助餐点7729家,其中城市4513家、农村3216家,2023年累计服务人次超两千万。目前,政府统一规划供给模式、养老服务设施延伸供给模式、餐饮企业挂牌服务模式、集体经济自发服务模式等是助餐点的主要服务模式,依托城乡原有养老服务设施,如养老机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等进行改造提升,是全省老年助餐点建设的主要方式。
问题分析:
(一)助餐点服务覆盖率低。助餐点布局尚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需求,老年助餐服务存在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两难问题。一方面,部分助餐点选址不合理,日常客流量很少;另一方面,部分老年人缺少“家门口”的助餐点,路途消耗大量时间,就餐积极性差。
(二)助餐点服务质量较低。助餐点饭菜种类有限,质量不高,未能做到饭菜“适老化”。部分地区将助餐点等同于饭馆,在配餐、加工、送餐、处理应急事件等方面缺乏老年助餐服务专业性,工作人员未经过专业化培训,健康证、厨师证等资质欠缺,难以保证服务质量,更不能满足老年人饮食健康需求。
(三)助餐点运营持续性差。一是运营压力大,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老年助餐“微利惠民”的特征意味着助餐点既要品质好又要价格低,餐费收入低,但制餐、送餐成本高,加之工作人员不足、客流不稳定等因素,助餐点持续运营阻力重重。二是助餐点运营方式不合理。助餐点资源利用不充分、规范化服务不够、服务对象不精准等也是助餐点运营持续性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体建议:
老年助餐服务是我省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关系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助餐点建设,优化老年助餐服务,有效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优化助餐点点位布局。坚持就近就便、便民惠民的原则,综合考虑老年人分布情况及步行通达条件,科学选择助餐点点位,打造“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老年助餐服务生活圈,确保助餐服务方便可及。农村地区依托村部、乡村养老睦邻点、农村敬老院或热心公益家庭等建设集中用餐点位。城市地区通过“中央厨房+助餐配送”的形式,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大型中央厨房,以城市街道综合体、日间照料中心、爱心餐饮企业为中心点向周边社区辐射,集中配送餐食。
(二)创新助餐点运营模式。鼓励助餐点创新多样化发展模式,允许先行先试,建立容错机制。实行“公益性+市场化”助餐运营模式,采取共建民营方式建设助餐点,引导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养老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逐步探索助餐场所市场化、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运营;鼓励餐饮企业发挥经营主体作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发展嵌入式助餐服务,通过在社区门店开办老年餐桌、提供餐食配送服务等方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积极探索“助餐服务+N服务”模式,把老年助餐服务与其他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集就餐、娱乐、康养、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兼顾膳食服务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三)细化助餐点服务标准。各市、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助餐服务地方标准,对助餐点的法人资质、场所设施、人员配备和规章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对食材采购、食品加工、信息公示、食品留样等内容,餐前准备、用餐管理、餐后整理等环节进行规范,确保助餐点工作人员资质齐全,菜品注重营养均衡、符合老年人饮食习惯,为常见老年病群体提供针对性配餐,做到荤素搭配、干稀搭配、粗细搭配合理。
(四)协调各方形成合力。除民政、住建等政府部门的努力以外,鼓励和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以多种方式参与老年助餐服务,汇聚老年助餐服务合力。发挥社区“睦邻点”功能,发展“物业+助餐”模式,以社区助餐需求为导向,物业公司为基础,依托区位优势,整合人员、资金和职能,化解助餐配送人员不足的难题,也增加物业工作人员收入;可探索与“美团外卖”“饿了么”等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合作,与“中通”“申通”等物流平台合作,引导外卖平台、物流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老年助餐配送;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搭建邻里交流、志愿服务平台,除青年志愿服务力量以外,可发挥老年志愿者、基层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在义务送餐、助餐服务管理、餐饮质量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完善经费补贴办法。省政府设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各市、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助餐模式特点制定补助政策,分门别类细化对不同助餐机构、不同助餐对象的补助方式和补助标准,进行差异化补贴。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通过“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增加助餐点运营经费来源,积极推动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