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137 关于优化发展路径 展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新作为的提案
日期:2024-01-22 提案者:民建江苏省委会

调研情况:

围绕“智能汽车”全球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单车智能”,一类侧重于“车路协同”。目前国内这项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走的多为“单车智能+”的产业发展路径。不同于其他地区,江苏选择的产业路径选择偏向“车路协同”,涵盖智能汽车、智能道路、信息交互、基础支撑等完善的产业链条。

问题分析:

我省“车路协同”发展路径的产业角色丰富、产业规模巨大,但挑战同样巨大,主要表现在:

1.网联道路基础设施的沉没成本高。近年来,江苏在“车联网—车路协同”的路径选择下,持续加大智能网联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些路侧设备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算法、数据格式、特征等也不统一,无法跟上“单车智能”技术的迭代速度,实用效果不佳,已经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很容易成为沉没投资。

2.缺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核心链主。江苏的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几乎涵盖了车联网产业链图谱中的所有产业。但我省智能汽车产业集群不够强、规模不够大,零部件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单体规模偏小,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和车型投放能力普遍不足。缺乏产业发展的核心链主、骨干企业;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本地汽车品牌和高能级创新载体;缺乏系统类、总成类零部件企业集团。而对标城市中的上海、北京、重庆都有较强的整车产业基础。

3、缺少强有力的应有场景开放应用支持。调查显示,有超过50%的受访企业认为江苏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不足体现在应用场景开放不够,具体表现在功能型低速无人车路权的开放、特种工程车(包括环卫车、渣土车等)的政府采购以及仿真测试数据的平台开放等。在带动作用明显的功能型低速无人车运用上,我省一些先行城市目前仍仅能在规定测试路段或者限定范围运行,无法扩大运营使用区域。仿真测试企业也因为路测数据分散掌握在各行政区中而无法有效开展测试服务。

具体建议:

在单车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车路协同”产业产值增长路径不明确的情况下,我省应该明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短板,充分发挥既有优势,为此建议:

1、围绕整车企业打造核心链主。加大对整车企业的支持力度,只有以整车企业为纽带,才能提高产业链的粘性。建议支持省内各市利用自身资源招引整车企业,可以考虑发挥常州的新能源车集聚优势,将智能新源车作为产业发展方向。

2、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高端零配件高地。充分发挥江苏智能汽车产业零部件的技术先进优势,通过组建高层级科研联合攻关、加大对现有企业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招商等,建立在自动驾驶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自动驾驶软件算法、雷达、感知等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形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零部件的产业高地。

3、树立功能型无人车应用场景开放示范标杆。在苏州、无锡等符合条件的城市全域范围开放无人物流配送商业化应用场景,探索功能型无人环卫车商业化应用场景;鼓励行政区优先采购本土无人环卫车,帮助本土无人环卫车企参与外地政府的环卫车采购招标。通过形成应用场景,鼓励企业率先建立功能型无人车的城市管理标准并形成国家标准,吸引更多的无人车企业到江苏来落户、测试、验证。

4、提高既有智慧道路基建投资效率。对于已建成的示范区智慧道路设施,在赋能车端的同时,通过政府采购提供数据服务,赋能城管执法、交通执法,城市管理数字孪生,提高车路协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降低成本。可以将新规划的智慧道路建设,与交警部门、城管部门规划投资的智能交通新基建实现共建共享,降低建设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