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保护好长江、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好长江、大运河文化精神,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建设好的基础上更要充分使用、利用好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始于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依托长城、大运河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年初,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开始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同步推进。根据《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应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江苏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以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按照中央、省委有关决策部署,形成高位推动、省市联动、各方齐动的建设格局,在体制机制、重大项目、文化保护弘扬等方面务实推进,持续推进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10月,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的召开,表明下一阶段要在建设的同时,做好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后半篇文章”,在如何使用、利用好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
问题分析:
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发挥其文化交流和教育作用,彰显历史文化价值,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凸显对周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带动辐射功能。经调研,我省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使用、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的短板和弱项:一是教育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在建设发展的区域合作和政策协同上尚未形成全省一盘棋格局;三是文旅运营机制的市场化水平需要提升;四是软件配套的服务管理制度亟待健全。
具体建议:
1.坚持赓续文脉,进一步深度挖掘和创新运用长江、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充分激活教育功能。一是整合理论研究力量。依托省内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发挥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平台的作用,建设跨学科创新研究平台,加快构建与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和流域特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凝聚社会智力资源,加强对长江、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挖掘、阐释、转化与活化,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三是充分利用好研究成果凝聚精神力量。发挥文化的滋润、感染、教育作用,讲好新时代长江、大运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充分释放长江、大运河江苏段的水韵人文在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方面的正能量。
2.坚持一体推进,进一步构建省辖市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协同发展机制。一是在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资源整合、规划衔接、项目统筹和信息共享、品牌推广、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区域间交流协作。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一体化建管协作机制,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二是谋划布局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多层级、多类型文化战略功能区,相关省辖市共建中国长江国家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协同推进项目谋划、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打造具有江苏特色亮点的江河交汇区域文化地标。三是合力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长江、大运河文化江苏段的宣传教育、服务管理、旅游体验等方面的赋能应用。各省辖市共同开发云演艺、云展览、云直播、云课堂、云剧场等线上文化新业态,制作相关的专题片、短视频或纪录片,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增强消费体验。
3.坚持多方协同,进一步推进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省级文旅部门整体规划组建文旅联盟,推出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开展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以长江、大运河文化资源“点-线-面”融合江苏沿线城市地理优势、历史资源和人文环境,串联汇集多元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城融合、景城融合。二是立足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产业园、设计产业园、研学文化培育园等文旅产业集聚区,培育文创体验、动漫创作、古装体验、主题文旅餐饮等新兴业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IP,实现“以园养园”。三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发展机制。建立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通票通览运营机制,鼓励公民、企业或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捐赠物资等方式参与建设发展,探索形成多元化长效收益格局。
4.坚持制度先行,进一步健全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配套服务与管理保障。一是加强政策保障,统筹利用发展改革、文化和旅游、文物等部门资源,积极完善支持政策。省级部门牵头建立配套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监督机制等。二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游客集散、导览导游、休憩健身、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安全、消防、医疗、救援等应急设施,科研、会展等公益设施,宾馆、酒店和文化消费等必要商业设施,推进绿色能源使用。三是广泛宣传引导,打响“水韵江苏”传播品牌。充分呈现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进展成效,有针对性地营造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