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十多年来,农村日益空心化,曾引起很多人的痛惜和反思。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大规模移民城镇,已是难以逆转的大势。而相比农村人口流失更需关注的、更应引起警惕和反思的,是社会观念对农村及农业生产劳动的偏见、歧视和漠视。
问题分析:
一是重分数,轻劳动,青少年劳动教育整体被弱化。2020年起,根据国家要求,劳动教育就成为大中小学一门必修课,但由于场地、设施、师资等原因,大部分学校的劳动课程形同虚设。家庭、学校更重视文化课程学习,以教代劳,以学代劳,青少年劳动机会少,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普遍对农业、农村、农民没感情。
二是“学农”“离农”,农村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据统计,15—39岁的年轻人常住乡村的比例低于30%,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说是乡村人才,乡村的年轻人口都严重匮乏。全国12300所职业院校开设了1300多个专业、12万多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乡村振兴各领域,且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但这些理论上的“脱贫攻坚力量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事实上回乡参与农村建设的是凤毛麟角。
三是城乡老龄化水平差异极为明显。全国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城镇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而苏北地区更为严重。此外,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也在逐年提高,50岁以上农民工的比重不断攀升,超龄、高龄、大龄农民工问题逐渐凸显。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完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具体建议:
一、农业农村部门:主动参与,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是增强危机意识,切实提升理念。根据国家规划,“到2050年,我国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而那时振兴乡村的主体,就是现在的孩子。建议用长远眼光、系统思维,将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劳动教育政策研制、大中小学农业劳动实践活动研究及未来农业劳动人才培养等,进行一体化谋划与推进,以开放心态,主动迎接庞大的青少年群体,让他们了解“三农”、热爱“三农”,奠定投身“三农”事业的情感基础。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精心分析需求。要组织人员对大中小学不同劳动教育内容所需的第二课堂进行分析,把握育人导向,遵循育人规律,掌握劳动教育表象需求和潜在需要,立足农业产业融合,设计诸如开心农场、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乡村旅游等具体内容,开发契合大中小学不同类型、不同学年段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完善教育项目设计,开发实践活动课程。
三是发挥行业优势,加强基地建设。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多次发文,支持各地推动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为组织研学旅行、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建议结合现有现代化农业基地,对照校外劳动基地建设标准,统筹精选各项农业生产活动项目,建设可供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景,为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农业劳动实践和农业专题教育,开辟“第三空间”。
二、教育教研部门:积极作为,为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做好指导督查
一是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大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根据国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要求,制定详实、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实践时间、任务、途径、项目安排、实施环节、考查标准和考评办法,探索与农业农村部门协作联动的方式,确保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到位。
二是协助做好课程开发。配备学科专职研训员,紧扣课程标准,结合传统耕读教育、现代化农业特点及区域实际,加强对各学段农业劳动实践活动项目、组织形式、场地建设、师资要求、实施要点等方面的研究,协助农业农村部门,编写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区域研究,通过协同创新、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三是加强后续跟踪督查。建立完善对学校、师生劳动教育考评的长效机制,将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教育督导办法,将督导结果纳入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考核。要求并指导学校开展各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竞赛,加强对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效果的评定,将优秀的劳动表现纳入“五好学生”评选的必备条件。
三、党委政府:为大中小学深入实施劳动教育保驾护航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将推动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教育“双减”工程、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纳入全(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分类梳理上述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寻找之间的结合点,综合谋划解决策略,明确责任部门及工作任务,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五项工作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体推进。
二是给予政策支持。定期了解、会办五项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基地建设与申报、师资力量互通、资源整合共享、经费划拨与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
三是做好部门协调及目标考核。将整体实施五项工作的具体任务,明确到农业农村、教育、财政、人社、文旅等各部门单位,对照时间节点,进行跟踪考察,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
我们相信,通过上述举措,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在未来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因为有了年轻的、新型农民群体的加入,我们的农村和农业,将会呈现更多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