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曾在《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上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问题分析: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乡基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政治任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高度契合党中央赋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因此,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实践活动,提供满足群众需要、贴近群众生活的志愿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读一本好书、看一场表演、逛热闹集市....警荣的夜文化,是城乡大地富有生机活力的见证,也是衡量百姓幸福指数的风向标。今年以来,全省各地依托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夜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戏曲演出、纳凉晚会、露天电影、图书夜市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夜间文明实践活动,扮靓了“夜风景”,也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火"起来,"热”起来。通过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助于满足群众生活、精神需求,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文明风尚。
目前还存在问题的问题包括:
一.知晓度不够高。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看上去热闹”,但实际影响力还不够大,党员干部、群众知晓度还不够高,往往是只知道志愿服务活动,但不知道组织方;或是知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但不太了解其工作内容和意义。
二.参与度还不够。一些群众对文明实践工作理解不深,对文明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导致出现组织者“一头热”,参与者较冷淡的情况,没有形成全体动员、全民参与的氛围。
三.被服务程度不高。活动内容不够接地气、贴民心、顺民意,有的群众“够不着”,比如某些宣讲活动不顾对象的实际情况,内容晦涩、高深,一味进行理论灌输,群众入耳难入心;有的群众“不想看”,比如科普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有的群众想参与却“不够用”,比如健身活动缺少足够的场地、器械等。
具体建议:
一.多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需求。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途径,了解群众需求,按需供给,按“单”配菜。盘活各区域现有资源,重点开展农业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体育、司法维权等惠及百姓切身利益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志愿服务。
二.开展多彩活动,增强参与活力。建议把握节日、时事热点等关键节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活动。创新活动形式,让群众“记得牢”,提供个性化服务,让群众“乐于来”,针对不同年龄、学历、职业人群需求开展活动;组织多类型活动,让群众“主动来”,活动门槛不宜过高,积极开展太极拳、广场舞、面点制作、传统文化体验等互动参与式活动,使群众在良好体验中提高充实感、幸福感。
三.加强宣传力度,释放最大效应。建议强化有形阵地建设,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在显著位置营造氛围。硬件建设方面,可以针对性地在接近主城区街道和远郊街道分别建立示范点,发挥典型作用,让文明实践引领新风。软件建设方面,可以主动将文明实践活动与商业活动相结合,集结人气,“润物细无声”式地让文明实践入眼入耳,更入脑入心,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