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新焦点,同时也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时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省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就是要主动适应潮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是数字技术和农业科技的结合,是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具体形态。农业产业数字化包括精准的农业数据采集、智能化的农产品种植(养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产品销售。要依托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广泛应用,形成农业生产新模式。
问题分析:
1.农业数据采集精准度不高。数据采集是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环节。农业大数据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领域。虽然目前各地已经陆续建成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但平台大数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官方和行业协会的数据、IT 等技术手段抓取的数据、以及长期产业研究积累和行业监测的数据。这些都是经过第三方筛选处理的数据,不能完全体现地方地貌、农田、农作物、农村经营模式的差异。而且,农业生产经营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宽,数据复杂、汇集产业链条长,数据变异可能性大。
2.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无论是农业大数据还是农业数字化转型,都涉及经济、政策、技术、生产、环境、资源等各部门各方面。虽然各部门都开始了数字化建设,但受制于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的影响,农业产业链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导致农业数字化终端应用场景不足,农业公共服务信息化进程滞后,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研究不足,对数字化改革的全面规划少,未能实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农业产业中的现实问题。
3.农村电子商务规模性不强。虽然农村电商户较多,但在总体上表现出“门槛低、渠道乱、小而散”的特征,缺少有规模有影响力的电商龙头企业,农村生产经营主体较松散。具体来说,一是多数电商主体都以小微规模经营为主,规模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较少;二是电商销售大多依托现有的网络销售平台,B2C模式居多,B2B模式较少;三是线上销售主要以初级农产品或农副食直销为主,农业生产资料的线上采购渠道较少。
4.缺乏掌握数字技术的高素质农民。由于一线农民受学识文化、素养水平等因素限制,其信息化应用技能水平不高, 所以农业数据线下采集难度很大。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不能满足数字农业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的应用。
具体建议:
1、加大智能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应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土壤墒情监测、农作物病情远程诊断、动物体征监测、畜禽养殖环境监测、水产养殖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监控设备的布设,利用传感实时在线数据和历史记录数据构建动植物生长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将经验、知识和技术数据化,减少生产端的盲目投入,实行精准化种养,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
2、推进农业产业链上信息共享可溯。深化农业农村云平台和基础数据中心建设,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等、建设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监控、天气预报、气象预警等为一体的智慧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建立模式统一、数据共享的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可追溯。
3、加强对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端电子商务发展的引导。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数字化,提高产需双方信息获取效率和处理效率,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更为精准的产需对接。以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积极推进品牌特色农产品与电商融合发展。在农业电商经营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转变农业电商经营的驱动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功能,推动农业电商经营由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并进一步拓展面向农产品供应链的智能化物流、仓储服务、以及智能化采购与营销服务。从而,推动商务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的有效融合。
4、加强农业数字化人才培育。农业劳动者是数字农业发展下进行农产品创造不可缺少的基本生产要素,需引培结合解决农村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是,在“新农人”培养中,鼓励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字化人才下乡,开展一线农事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引导,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变;二是,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定期组织农村地区有一定领导力且有文化的人参与培训,帮助其掌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农民的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操作能力;三是,加强对农村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新型人才力量展开技能培训,为数字化农业的推进提供帮助与服务,促其数字化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为数字农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