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去年6月,我随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委员在徐州调研时,实地参观了云龙山、放鹤亭等苏轼遗迹地,欣赏了《彭城风华》湖岛实景剧;11月,到四川眉山实地考察了三苏祠博物馆、短松冈,参加东坡遗址遗迹地政协协商协作会议,听取全国多地保护利用苏轼遗址遗迹地、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经验介绍;在此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对我省四地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情况作了些梳理,对我省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形成一些思考和建议。
问题分析:
我省东坡遗址遗迹数量多,东坡文化元素蕴含丰富,但放眼全国,我省作为苏轼重要遗址遗迹地的社会知晓度总体还不够高;对苏轼遗址遗迹地的保护和利用、对东坡文化的研究挖掘总体做得还不够深入;相关地方的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并未形成系统性的保护利用传承弘扬格局;为了避免将东坡文化戏说、误说、割裂说,我省需要把东坡文化讲好、讲深、讲全面、讲深入。在着力提升全国相关地方协商协作实效,推动东坡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永续力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厚植文化自信添砖加瓦方面,我省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省作为苏轼重要遗址遗迹地的社会知晓度。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途经江苏泗州、润州(镇江),作有《泗州僧伽塔》《游金山寺》等诗。熙宁六年(1073),东南大旱,发生饥荒,苏轼受命赴常州、润州(镇江)赈灾。南京、苏州、镇江都曾留下苏东坡的足迹。苏轼在江苏的遗址遗迹主要集中在今徐州、常州、扬州、宜兴四地。建议通过各类媒体、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宣讲传播,大力提升江苏作为苏轼重要遗址遗迹地的社会知晓度。
二、进一步加强遗址遗迹保护工作。我省在保护利用东坡遗址遗迹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对黄楼、燕子楼、快哉亭、放鹤亭、显红岛等苏轼遗迹相关地段、建筑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落实文物保护要求。建议全省各相关地方按照文物保护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特别应当注意避免“拆旧建新”等破坏文物的行为。
三、系统研究苏轼任职地的政绩及留下的各类诗文作品,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现代价值。苏轼盛年时在徐州任知州两年,带领军民抗击洪水,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规划云龙湖,留下许多遗迹和几百篇诗词文赋;晚年终老常州,先后留下与常州有关的诗文百余篇;在扬州任职虽仅半年,但他顺应民意停办万花会,建议朝廷允许漕运船工捎带南货到北方售卖;钟爱宜兴山水,中年时在宜兴买田筑室,留下大量诗文和民间传说。建议更好地发挥已有东坡文化研究机构的作用,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专家学者,对苏轼在我省的政治、生活、文学成就、历史足迹、关联人物故事等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修编苏轼在江苏的文史资料,深入挖掘苏轼经世致用的精神、以民为本的情怀、德法兼治的智慧、优良淳正的家风家教、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丰富文化内涵,开展东坡文化研究成果的宣传阐释和学术交流,逐步培树我省东坡文化研究的响亮品牌。
四、进一步推动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建议省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组织、鼓励相关文艺领域的专门人才,采用各类艺术表现方式,丰富东坡文化创作呈现,创作生产与东坡文化相关的歌曲、画作、舞台剧、实景剧等文艺作品;设立东坡文化主题展馆和书院书店,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东坡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能够切实为当代群众所感知和传承。
五、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围绕加快“东坡文化+旅游”“场景+品牌”“文旅+健康”等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开发应用,加强研究论证,助力延长文旅产业链。完善沉浸式研学链路,促进江苏各地间跨区域合作,协力打造“江苏东坡足迹行”等旅游精品路线、建设东坡文化体验廊道,共同擦亮东坡文化底色,释放文旅融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