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610 关于加强“围炉煮茶”等新兴生活方式 安全防范的提案
日期:2024-01-23 提案者:张劲松

调研情况:

 近年来,“围炉煮茶”这一别具仪式感和氛围感的喝茶方式正刮起新中式生活方式的风潮,成为冬季茶室休闲、家庭小聚的热门项目。但伴随“围炉煮茶”的走红,其背后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频频引发事故意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问题分析:

“围炉煮茶”源自云南的“火塘烤茶”,即三五亲朋好友围桌而坐,架起炭炉,摆上茶壶,煮上奶茶,并现烤桔子、板栗等水果坚果,将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中式元素有机结合,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也引起众多跟风模仿。然而,在享受“围炉煮茶”的惬意时,人们往往忽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

 一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每年冬季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易发期和高发期,“围炉煮茶”操作不当极易造成意外悲剧。在密闭的空间内使用煤炉、柴炉、燃气时,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就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被察觉,空气浓度超过0.05%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在吸入后,会出现头疼、眩晕、心悸、恶心等症状。有实验显示,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密闭房间内,点燃炭火15秒后,一氧化碳检测仪就发出报警,1分50秒时,一氧化碳浓度就已经超过0.01%。此外,碳燃烧还会消耗氧气,积聚二氧化碳,当室内氧气含量低于10%,就有可能危及人员生命。

二是意外伤害问题。有些物品与食材在烤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炸伤、烫伤等意外伤害,而使用者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比如烘烤板栗等外壳坚硬的食物时,如果没有开口,食物内部的水分受热蒸发成水蒸气,压强急剧膨胀会把外壳撑爆,可能会炸裂弹飞,炸伤皮肤和眼睛。如果使用提梁式的茶壶煮茶,在煮茶揭盖,或者提壶出汤时,要留意不断上涌的水汽,否则手部容易被熏伤、烫伤。

三是消防安全问题。由于产生明火、持续高温、烤炉质量参差以及操作不当等问题,“围炉煮茶”还会带来消防火灾风险。如栗子、花生、核桃等食物在烤制过程中容易烤焦致燃,带包装的食品直接烘烤会致燃引发火灾,使用者如果稍有不慎打翻火炉或“围炉”结束后未彻底熄灭火种,也有可能引起周围可燃物的燃烧。部分商家和“围炉”爱好者还会使用电烤炉等大功率用电设备代替炭火炉,如果在一个电源插座上使用太多电器,插座会无法负荷过大的电量,容易导致电线短路、跳闸,甚至引发火灾。

   另外,不仅仅是“围炉煮茶”,在室内使用炭火炉吃火锅、烧烤、取暖等同样存在以上安全风险,亟需引起各方重视。

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监管预防,消除源头隐患。加强对“围炉煮茶”等新兴生活方式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常态化开展全市“围炉煮茶”等经营场所的安全检查、监管和提示,制定和印发“围炉煮茶”安全事项注意清单,要求经营商家提前向顾客详细讲解注意事项,给予必要的安全提醒,落实煮茶期间经营者全程看管,同时增设灭火器具、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等。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树牢安全意识。把握春节前这一时间节点,集中、广泛深入社区、小区、村居等居民生活场所,针对性开展“围炉”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围炉”安全操作事项、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安全措施和中毒后急救知识,同时借助媒体、公众号、报纸、广播等平台渠道大力开展线上宣传,提高大众重视程度,引导树牢安全“围炉”意识。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齐抓共管。建立公安、消防、宣传、卫健、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和工作联动,制定火灾、一氧化碳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应对,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力量,积极调动社会志愿力量,形成事前共同预防、事后共同处置的工作格局,全力做好“围炉”安全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