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609 关于进一步促进多方协同,推动医防融合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4-01-23 提案者:汤黎明

调研情况: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仍存在以大型公立医院为主导、以疾病治疗为中心、机构自给自足的现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条块化,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分离化,尚未形成围绕全生命周期的防治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导致人民群众难以获得连续、综合、优质高效的卫生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要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将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医防融合”应运而生。医防融合是一种将预防和医疗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从百姓健康维度看,通过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可以有效减少早期缺乏干预而造成的重大疾病的产生。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性角度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有助于形成健康服务的最优方案,有利于促进全民健康。但目前医防融合仍存在政策资源整合和引导力不足,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度不够,医学院校科研资源融入度不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难等问题。

问题分析:

一、医防融合卫生政策引导力不足

国家一直以来重视慢病防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基层医疗机构兼具医疗和公共卫生双重职能,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到疾病管理,要能够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疗护理和健康管理服务,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医疗理念相对滞后,并未很好地完成相应健康管理任务。以健康教育为例,20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3.1%,距离2030年30%的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以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等政策文献为我国医防融合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我国医防融合工作,在纵向上政策连续度不够,医防融合需要的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规划不足,慢性病健康宣教,评估筛查,诊疗,康复护理,随访管理的全流程还没有形成明确连续的政策供给,政策的整体导向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横向上,各个相关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衔接,导致疾控中心、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在医防融合工作方面的管理、服务和资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导致覆盖率、效率和效果与国家的要求还有距离。

二、大型公立医院重医轻防现象普遍存在

在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倾向,即重视疾病的诊疗服务,而相对忽视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这种“重医轻防”的现象在大型公立医院中尤为明显。对于公立医院来说,由于医疗服务是医院的核心业务和主要资金来源,并有助于提升医院的声誉和影响力,因此医疗服务在其整体运营中占据核心地位。相比之下,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效不易体现,同时政府对公立医院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公共卫生被置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公立医院参与不足。

疾病预防和治疗是密切相关的,在个体上高度统一,在时间上连续发生,在发生机制上紧密联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体系割裂,很难真正实现医防融合,因此仅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推动“医防融合”是不够的,必须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中,特别要把在疾病诊疗上有权威有资源的大型公立医院融入到“医防融合”体系中,摸索一种可持续的健康服务模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签约率和患者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基层医生普遍存在医防知识结构陈旧、医疗信息更新慢、治疗技术提高慢、诊疗经验积累慢的“一旧三慢”问题,基层卫生机构在面向百姓的履约服务能力和面向上级医院的协同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居民对基层机构和医生的信任度不足。与地方大型公立医院主要承载疑难危重疾病诊疗的定位不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点多面广,就医便捷,是百姓就近获取疾病预防控制、健康评估管理的最佳渠道。因此着力快速有效地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力是解决医防融合工作的关键。

四、医防融合数据规范和科学研究融入不深

数据规范是医防融合的基础,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没有规范的数据管理,就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医防融合实施效果的评估。科学研究是持续提高医防融合科学性的关键。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不断探索、发现和凝练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医防融合与科学研究融合是不断提升医防工作内涵的有效路径,借助医学院校在医疗卫生领域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实力,将研究工作嵌入到医防融合的真实场景中,通过开展疾病预防研究,为现行疾病预防措施的效果提供可靠评价,为后续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医防融合成果的转化提供合适的平台,把医防融合具体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才能持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才能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五、慢病全环节全周期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对健康信息收集整理和筛选录入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并消耗基层卫生人员大量精力,同时仅依靠人力的投入无法满足医防融合海量信息的收集。现阶段,国家明确要求利用智能移动网络,实现医防融合信息现代化。但就目前来看,信息数据汇总难度大,重复率高和无效数据较多,信息利用效率和信息质量较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防融合全环节的服务推进。

具体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整合医疗公卫资源的建议

建议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分级诊疗的主要抓手,更是慢病需求增长之下有效控费的重要路径。建议出台系列政策及扶持措施,有效整合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突出疾病三级预防理念,使得疾控、基层医院、三级医院在病因防控、基层早期发现及慢病管理、三级医院技术支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设立专项资金,解决医防融合投入不足和管理低效的建议

建议单独设置特定病种,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的医防融合项目推进专项资金,由卫健委等上级部门联合核定测算资金规模,对专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和分配,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充足。加大医保结余资金的返还比例,部分纳入慢性病专项资金的运行管理中,解决大型公立医院医防融合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同时针对资金使用,建立分层次和可量化考核的健康结果和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激励三甲医院主动投身医防融合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基层工作者开展医防融合工作,促进医疗和公卫两条线协同作战,改善在医防融合工作中,医疗和公卫资金重复投入,效率和成效不高的问题。

三、探索院校双引擎带动模式,构建全环节医防融合管理的建议

建议利用好大型综合三甲医院牵头的医联体协同基础,继续向下延伸到村一级卫生室,建立以大型综合三家医院为医疗引领,医学院校为科研引领的双引擎机制,以慢性病种为抓手,统一指导和规范慢病全环节管理(健康宣教,评估筛查,诊断治疗,康复护理,随访管理)、健康数据汇集和科研的标准化方案,推动慢病管理的标准化、同质化,促进医防融合工作的科学化。

(一)以医学院校为引擎,推动医防与科研融合

建议在医防融合具体工作中,积极引入医学院校资源,建立健全医学院校和医防工作联动模式,努力追求医防融合信息共用,效果共研,使得医防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在医防融合具体实践过程中,同步做好基础数据的采集和融入科学研究项目,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手段,为医防融合方案制定提供科学有效的证据支撑。对现行医防融合实施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政策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通过医防融合科研成果的转化,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可以助推医防融合的不断优化。同时,医学院校也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式提供专业人才方面的支持。

(二)以公立医院为引擎,构建多级协同防治网络

建议围绕慢性病管理的核心问题,根据各类疾病的特性和治疗方法,构建慢性病单病种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依托综合性三甲医院引领的医联体多级协同诊疗管理优势,组建慢性病专病联盟,充分发挥三甲医院专科学科的优质医疗资源,统一规划健康筛查、诊断治疗和病后管理的流程与标准,实现慢性病的全程规范化管理。推动慢性病管理重心从后端治疗转向前端预防,以期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和加重风险。同时,在参与多级协同防治网络的构建和具体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能力和人才的积累,达到真正不断提高基层医防服务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健康促进和预防为主的理念。

(三)以慢病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健康信息共享互联

建议以医防融合全流程慢病健康管理为宗旨,在智慧医院总体架构下,依托地方大型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延伸构建一个规范化、连续性的协同慢病管理网络体系,以满足我国慢病诊疗管理需求及新时期“智慧医疗”发展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慢病专病协作网络内医疗预防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持续完善患者筛查、治疗、管理、转诊环节功能,逐步扩充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与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有机统一,确保工作有序、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