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2023年10月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作出“要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的明确部署,全方位打造数实融合强省。自2021年底江苏印发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已为超四成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免费诊断,累计实施“智改数转”项目3.7万个,全省企业经营管理、研发设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
问题分析:
对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的目标要求,我省“智改数转网联”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智改数转”对制造业整体的拉动作用仍有待提高。虽然我省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存在大量单项智能化改造、简单数字化应用项目,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数量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偏小,“智改数转”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二是数字化诊断服务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实际需要。“智改数转”服务商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诊断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仍然存在,诊断项目转化率仅为20%至30%。省“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显示,苏南地区服务商数量约占全省80%,苏中苏北地区的服务商资源还较缺乏;53%的服务商营业收入在五千万元以下,整体服务能力依然不强。
三是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依然存在。在经济复苏背景下,除头部大型民营制造企业外大部分处于尾部的中小民营制造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省规模以上中小民营企业亏损面为19.7%,较上年同期扩大3.5个百分点。由于“智改数转”短期收益低、转换成本高、试错风险大,相较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缺乏试错成本,动力不强,而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综合集成”的跨越困境。
四是“网联”壁垒亟需打破。“网联”重在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造业企业与数字服务企业的高效联接,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数据生产、存储、交互、分析和应用,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优化配置。当前我省“智改数转网联”总体还处于由自动化向数字化过渡阶段,很多企业面临着资源分散、信息孤岛和流程不畅等问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能力有限,区域带动性不足。
具体建议:
随着“智改数转”进入“深水区”,不同企业的数智化水平与转型进度差异愈发明显,产业链跃升脚步受阻,亟需“网联”引领放大“智改数转”效应。为此建议:
一、加速全产业链条改造提升。建立分级培育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改数转”,打造智慧供应链;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各地产业园区数字化提档升级,鼓励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标杆,持续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一批“智改数转”特色园区。
二、加快支撑供给能力建设。加大推进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千兆光网、先进算力和标识解析等基础设施规模部署和创新应用,支持企业改造内网,推进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加大工业软件创新研发,推动国产工业软件实战实用、迭代升级,加速工业互联网规模化运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造企业与数字服务企业高效联接。大力推进优秀服务商引进培育,建强“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设立专门的咨询中心,壮大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能力。
三、加大优化“智改数转网联”环境。在技术、财税、服务、人才等方面加强“智改数转网联”资源支持。结合各领域“智改数转”实施指南组织落实省内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各地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专项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积极探索设立支持基金,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为“智改数转网联”加持加力。加大制造业关键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和急需应用人才引培力度;引导高校加强对“智改数转网联”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更加聚焦工业软件、信息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