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431 关于推进工业软件国产化 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的提案
日期:2024-01-23 提案者:省工商联

调研情况: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关键领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2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支持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国务院关于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指出,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对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要予以重点支持,既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也要有好的机制。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带动下,我省国产工业软件迈上发展快车道,2022年,全省工业软件产品收入517.48亿元(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8.16%,高于行业平均增速7.89个百分点。

问题分析:

目前国产工业软件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工业软件市场仍被欧美国家垄断,发展国产工业软件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研发迭代速度慢。相对于一般软件,工业软件研发难度大、体系设计复杂、技术门槛高、硬件开销大、迭代速度慢。我国工业信息化建设进程较缓,工业数据的体量、规模较小,没有大量的工业案例和场景的积累以及下游应用企业的试错反馈,导致产品优化和迭代升级状况不太理想。

二是对外依赖程度深。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不高,对国外软件产品及开发工具的依赖性较强;通过各开发工具自行研发的软件产品偏应用型、末端型较多,直接基于工业制造具体细节的基础性软件产品较少。在三维研发设计软件、复杂生产管理和精细管控软件等领域,国外工业软件巨头的垄断暂时难以打破,不少领域还有“一剑封喉”的危险。

三是复合人才供给缺。工业软件的设计和研发需要既懂软件又懂工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行业从业门槛高。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工业软件专业,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基本上都是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缺乏工业基础。加之该类人才成材率低、培养难度大,导致工业软件人才大量缺口。同时,工业软件人才的收入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距,金融和互联网等行业的虹吸效应凸显,造成高端工业软件人才大量流失。

四是软件标准不统一。缺乏支撑工业软件发展的技术标准规范,由于基础编码、软件开发、实施规范、集成接口等相关标准规范不够完善,软件的可扩展性、可配置性、可重构性较差,产品在性能、功能模块数量、平台的稳定性上与发达国家软件存在较大差距。用户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采购不同厂商的国产软件,数据格式、接口标准难以协同,难与国外一体化的平台软件相抗衡。

具体建议:

一、加快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围绕着重点产品,面向重点企业、院所,开展应急软件环境建设、产品数据迁移、人员培训等工作,建立应急替代备胎。依托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软件服务模式,引导中小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使用国产新型工业软件。对使用国产软件加大激励力度,在项目申报、税收优惠、人才培养上进行倾斜。稳步推进国产替代,针对“企业不敢用、不愿用”问题,探索出台软件“首版次”政策,通过保险补贴、研发应用双向奖补等政策,推动国产工业软件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

二、优化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生态。在高等院校设立工业软件特色的软件学院或工业软件专业,校企联动建立“产、学、研、用”综合实践应用平台、人才实训基地等,强化工业软件复合型人才支撑。加大对工业软件投入力度,设立工业软件发展专项基金,创新“投贷保”联动支持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持续投入。建立行业工业软件研发创新平台,形成软件开发-应用-验证-改进-共享-服务的循环迭代新型生态环境。

三、完善工业软件标准体系。整合硬件厂商、操作系统厂商、数据库厂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用户等资源,制定开发、数据、接口、安全等标准规范,打造以自主软件为核心、兼容国际先进软件的集成产品数据环境,支持异构工业软件系统数据的集成与兼容,实现跨产品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协同,降低实施、应用难度。

四、强化工业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打击侵权行为的投入,开展工业软件正版化检查,加大对互联网传播盗版工业软件的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从事工业软件盗版活动的企业、组织及个人,加强从源头封堵盗版行为,加大对提供盗版软件下载网站的查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