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2021年5月,江苏省揭牌了国内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从能耗水平看,年均能源消耗总量约为3.3亿吨标煤,位居全国第三,碳排放负荷偏大。加之国土空间与资源相对有限,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园区数量多,降碳减污任务艰巨。因此改变当前产业园区存在的“小、散、碎”问题,提升形成“重、大、专”的减污降碳新格局,对于助力建设“美丽江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问题分析:
目前江苏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园区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尚未全方位系统性融入零碳理念,零碳转型与持续发展还难以平衡,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尚不清晰,相关利益方激励机制、成本分担、利益分配、风险分担不平衡,零碳产业园标准不统一,诸多因素均制约着零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亟待从全省、地市及园区等多尺度系统梳理和凝练关键问题,进一步优化全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
具体建议:
一、绘好“一张图”,制定江苏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实施路线图
在全省层面科学评估、核算产业园区作为整体环节应分摊的碳减排与碳中和任务及目标。按照各地市的产业园区建设等级、产值规模、行业特点等分类分解上述任务和目标,将任务及目标有效分解落实到具体产业园区。同时,以产业园区节能降耗为核心,从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研发,智慧化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等关键任务出发,全面评估目标达成的可行性与风险性,提出重点建设任务抓手。基于国家和江苏省“双碳”战略目标的达成时间节点,提出全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的时序要求和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和园区率先、及早完成。最终,统筹各层面目标及工作基础,制定出江苏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抓牢“一核心”,以节能降耗为核心,优化与重构零碳产业园区能源供需系统
在能源消费方面,运用有效方法,分类估算园区建筑、工业、交通领域的电、冷、热、气和油终端能耗需求,研究节能与替代两类措施的可能转型路径,测算零碳目标下的各园区的终端能源需求。在措施方面,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建设碳排放。另一方面提升电能、氢能等能源形式的比重,通过改变能源结构而优化碳排放结构,促进园区深度节能降耗。
在能源供需匹配度方面,针对江苏省分类典型的产业园区,以电碳系数、氢碳系数、设备转换效率、投资运行成本为边界条件,以节能降耗减碳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为目标,以满足能源消耗供需平衡为约束条件,构建多目标函数,提出不同类型能源转化路径的能源最优配置模式,最终形成以电能为主、氢能为辅,冷热协同的能源供需格局和方案。
三、构筑“一道墙”,创新建立零碳产业园区的政策保障墙
一是完善零碳地方政策法规。在省级层面建立包括规划设计、碳排放管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及市场准入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各地市层面要以碳排放数据质量作为关键的评价指标,做好碳排放数据工作,对产业园内企业活动进行监管。二是创新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在产业扶持方面,园区内积极引进各类低碳、零碳企业,支持产业结构多元化,协调各产业间碳减排,形成互补产业集群,加强对低碳排放产业的鼓励和支持,严格规范工业碳排放强度考核与管理。在财税支持及资金补贴方面,建立碳税收及补贴体系。制定绿色信贷政策,为低碳、零碳企业给予金融保障。三是完善评价与管理标准体系。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零碳产业园相关技术标准或具体实施细则文件,我省在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探索与管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率先在全国建立全省统一的零碳产业园区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体系,开发系统、规范、标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如《江苏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等,为零碳产业园的创建、考核、评价及推广提供依据。
四、研发“一批技术”,为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提供持续科技动力。注重零碳化、负碳化的创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零碳管理、智慧运营技术研发速率,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智慧化操作平台,包括园区能耗监测、交通信息监测、环境监测、碳排放监测等板块,并建立智慧化楼宇系统,实现能源零碳转型、终端应用零碳转型技术单元的集成耦合,以智慧化的平台实现园区内各项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