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着力提升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去年10月,含南通在内的江苏8市荣登“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榜单。与此同时,据调查,婚姻家庭类纠纷是村域三大矛盾纠纷之一(另有遗产继承、界址纠纷)。
问题分析:
该类纠纷防范化解工作,依然存在“四有四缺”问题:
一是工作队伍有数量、缺力度。网格员是排查、化解、跟踪包括婚姻家庭纠纷在内的各类纠纷隐患的主力军,但多为兼职,常“心有余力不足”。婚姻家庭纠纷防范化解缺乏专业化、专职化力量。
二是隐患摸排有广度、缺准度。领域私密、成因多元、观念限制等诸多因素导致婚姻家庭纠纷潜伏期长、发现难度大,部分问题家庭、隐患家庭难以被精准摸排,部分事发当事人与日常对外形象差距大,家庭领域风平浪静的表象之下可能存有相当数量的潜在隐患。部分楼宇园区、工地商圈等处于被遗忘状态。
三是联动合作有机制、缺强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逐步加强,特别是近年来市域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站式”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各界力量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整合度,但在前期预防、信息共享、重大个案综合处置上的联动机制依然缺乏高质效的合作。
四是预防举措有内容、缺精度。各地各部门持续开展普法宣传、科学婚恋观引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用心良苦,但部分工作因服务对象难精准、重点对象难切入而收效不佳,婚姻家庭纠纷仍然大量存在,且不失家暴、性侵未成年人等“民转刑”严重个案。
具体建议:
为了持续提升婚姻家庭纠纷防范化解质效,让维权维稳服务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以“家家安、家家和、家家乐、家家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政法牵头,加快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防范化解综合体系。具体如下:
一、广、精结合,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质效。在空间上推动工作全覆盖,填补宣传教育、走访排查的疏漏与空白区域,特别是园区楼宇工地等区域的流动、暂住人员家庭;在队伍上推动网格员专职化,探索科学的网格员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网格员聘任、管理、考评、激励机制;在服务上推动精准化,更多关注留守妇女儿童及老人家庭、流动人员家庭、涉案人员家庭、特殊特困家庭等群体,找准服务对象,选准服务内容;在手段上推动数字化,充分用好市域社会治理指挥平台,围绕婚姻家庭纠纷的预警排查、联动处置、跟踪回访等环节,推进各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动态感知。目前,常州、南通等市建有家庭婚恋纠纷风险预警专项子系统,建议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法牵头、部门参与、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提优系统效能。
二、建、用结合,强化“一站式”平台功能发挥。南通“一站式”平台建设经验入围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下一步将在分级施策、实战实用上加力。建议探索的是,针对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特点,在该类纠纷防范化解工作中,“一站式”平台如何在化解“首问”的基础上延伸“开门服务”链条、拓展“主动化解”功能。
三、点、面结合,放大“治未病”思维运用成效。强调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各相关部门端口前移、合作分工,以预防婚姻家庭纠纷为目标,分众分类开展多元正向引导: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法治宣传,提升大众法治观念;面向广大青年开展积极婚恋观、家庭观引导,破除婚恋陋习;面向广大家长,开展科学家庭教育指导,和谐亲子关系、家庭关系;面向妇女儿童,开展自主维权辅导,提升其勇于维权的意识和依法有效维权的能力。
四、专、群结合,吸纳“社会化”力量有效融入。在网格员专职化的同时,推进婚姻家庭纠纷从预防到化解各环节工作力量的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群团优势,引导群众力量有效参与。一是加大专业社工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围绕家暴庇护、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家教指导、就业培训、残疾康复、生活照料等各方面需求,壮大专业社工人才队伍;二是完善公、检、法与司法、教育、民政、卫健等职能部门与各群团组织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捋清分工、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