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我国面向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开展了基本范畴、认同安全、育人理念等多方面的研究,但在中小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教育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已初具体系,但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问题分析:
一、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较小。
中小学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重心在于学科类知识的获取,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但对于意识形态教育在学业中占比较少。调研小学发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和传播的主渠道,小学阶段低年级每周约有28节课,高年级每周约有34节课,但“道德与法治”每周仅为2节课,意识形态教育比重从7.14%下降至5.88%,并未随着年级和周课时数的上升而上升。比对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的课程安排发现,不同阶段意识形态教育周课时数均为2节,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均在一定的脱节。
二、意识形态教育重视不足。
中小学阶段经历的主要考试为中考和高考,小升初原则上不进行升学考试,以免试就近入学为主,部分民办初中或部分公办重点初中可能采取升学选拔性考试。调研发现,小升初选拔性考试为学校自行组织的半公开选拔性考试,具有不稳定性和多样性,一般笔试主要是数学和语文,面试主要是考察英语、数学和综合素质,并未对意识形态教育水平进行专项测验。中考虽对意识形态教育水平进行测验,但分值占比较小,且未形成统一的考核办法。例如,2022年,南京市、成都市、上海市的中考科目总分分别为700分、710分、750分、其中意识形态教育考核(“道德与法治”或“思想政治”)分别为60分、20分、60分,占比8.57%、2.82%、8%。目前高考将意识形态教育水平考试主要作为非必选项,如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选择2门,或以文科综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学生而言,不管哪种形式,都可以选择不参加政治类学科测验。由于小升初、中考、高考的难度和重要性呈递增态势,为了努力提升学力,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重视度呈递减状态。若是以意识形态断档的情况考入大学,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程度不同,将会导致“马加爵事件”的反复上演,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也错失了意识形态的最佳教育期。
三、意识形态教育挖掘不深。
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点通常以人或事为基础进行发散,通过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是,当下意识形态教育选取的内容没有积极的推陈出新,始终沿用老人老事情。虽然好的典型历久弥新,但在新时代也需要不断深挖新人新事情,例如,“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常态化主题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典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现在所处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与雷锋时期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变化,仅依靠雷锋来发扬服务精神,容易使学生只闻其声却不知其行的重要性。此时需要对其他时期的典型人物扩大宣传,例如,在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中的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具体建议:
一是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比重。统筹衡量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结合课时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数,不断深化各年龄层次的学生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完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在新时代要更加重视中小学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学业考试的总分可以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能再重视度上有所区别。对于国家、省、市的统一学业考试,要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打好“整体战”、下好“一盘棋”,不断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在统考范围内统一考试分值,让考生的意识形态站在同一跑道,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助力,帮助学生保持意识形态教育的连贯性,促进学生更加顺畅的走进校园、迈向社会。
三是深挖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各地区应深入挖掘当地的模范典型,在宣传全国典型事例的同时,也要契合当地风土人情,在新时代建新功的鼓舞下,用身边的典型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让全国各地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内容上各有不同、在内涵上处处相同,从而构建意识形态的“大中国”教育框架,让中小学学生通过理论理解是非曲直、学习典型廓清思想迷雾、结合实际批驳错误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