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大量应用,装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随着产业加快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新能源设备将面临批量退役问题。
当前,江苏正加快建设新能源核心区,面对组件“退役潮”加速到来,如何健全新能源设备回收利用政策法规体系?退役组件回收的标准以及行业市场前景又如何?如何落实主体责任?如何提升技术标准水平?都一一摆在了面前等待攻克。
开展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的必要性
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对退役设备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省新能源产业蓬勃成势。“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攻坚期,江苏在推动新能源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探索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的循环利用,是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目标,以及撬动未来千亿级市场的必由之路。
二开启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在报废光伏组件与风机叶片利用方面,陆续开展了各种前瞻性探索,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积极研究探索能耗低、污染小、经济可行的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技术。如一些民营企业在尝试专业从事报废光伏组件拆解技术研究同步开展物理法、热解法、化学法的技术装备开发与迭代;也有企业在探索动力电池回收的检测、拆解等。他们正纷纷加码布局,争先抢注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的市场蓝海,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问题分析:
尽管新能源资源再生与回收利用技术创新日趋活跃,但对于总体产业发展而言仍存在许多短板:一是政策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尚未形成;二是经营主体存在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现象;三是退役设备回收利用技术不够成熟,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四是回收利用环节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风险;五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回收利用行业准入门槛低,回收企业良莠不齐,资源投入散经济效益低等。
具体建议:
开启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规范体系,促进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第一,健全政策规范,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程度较高的工作,需要多政策协调、多举措发力。根据《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工作要求,综合考虑发展阶段、设备类型和退役情况,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构建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的规范体系。通过出台一系列规范类法规政策,给予政策性的资金扶持,增强稳定性和约束力,从而营造良性的市场环境,把新能源设备回收利用产业培育成全新经济增长点,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绿色发展。
第二,摸清“家底”,有序推动盘活资源。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能源设备“退役潮”,首先要摸清家底,才能更全面盘活资产。推进过程中,可针对重点区域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再与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座谈交流,一方面多维度了解掌握新能源退役设备回收利用情况,一方面共同商讨发展建议,科学统筹并提前谋划新能源设备全寿命周期利用工作。
第三,落实各方责任,明确新能源退役设备回收职责。围绕光伏、风电等领域的退役回收利用问题,应尽快打破各方壁垒,压实政府部门、设备制造企业、回收利用企业等在回收利用上的主体责任划分,包括合规处置责任、绿色产品采购责任、规范生产责任、安全环保责任等,加快建立促进协同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责任链。
(二)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的“生态闭环”
第一,规范固废无害化处置,建立协同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等新型固废在回收利用处置全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及责任清单,加强回收和资源化等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明确新能源企业落实退役风电、光伏组件等固废处理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要求、台账要求等,做到处置信息清晰明确,从而杜绝新能源退役设备在处置过程中,流向不合规处置单位,或者借“降级产品”的名义逃避监管所造成的产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隐患。
第二,建立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链。上游加强新能源退役设备回收利用的生态开发技术水平,中游加大动力电池,风电机组、光伏组件等设备的生态利用规划布局,下游加大对新能源退役设备回收利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求建立多元协同、绿色安全、开放创新的新能源退役资源利用的绿色产业链。
第三,大力推进新能源产品绿色清洁设计研发。根据《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工作要求,引导生产制造企业以轻量化、易拆解、易运输、易回收为目标,在产品设计生产阶段进行绿色设计。鼓励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开展“绿色制造”项目示范,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处置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而从源头构建生态闭环,达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加快科技赋能,推动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强多方合作,积极攻关技术短板。随着新能源设备逐步进入大规模退役期,将倒逼资源回收产业创新发展。如此背景下,江苏应强化科技规划引领,加快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新能源设备绿色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和绿色材料制造关键技术,推动核心技术体系的自主性和可控性。
第二,培育重点头部企业,持续加强竞争优势。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为促推新能源设备循环发展的有力支撑,要确保我省新能源产业竞争优势,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构建产业化联合创新平台,培育回收利用产业头部企业,并设立新能源设备回收利用重点研发项目,加快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持续提升我省新能源产业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第三,建设数字化溯源管理体系。对标先进标准,借鉴新能源设备“数字护照”管理做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等内容,实现新能源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追踪溯源和数字化管控,为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产业实现绿色闭环提供全面、高效、有力的服务保障。
第四,加大新能源科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鼓励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人才引进计划衔接,招引或培育一批懂技术,或管理型的创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强化新能源资源产业的科技做有力支撑。
(四)打造市场软环境,提高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
第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回收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可建设区域新能源循环利用科创产业园,大力培育第三方回收利用企业,给予用地、研发、财税等专项优惠政策支持,绿色设计项目审批时给予优先支持等,打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技术高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二,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转化平台的构建,将大大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不仅能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还将加快步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业化回收,推进新能源退役设备回收利用产业的全面升级,以及新能源产业市场的商业模式更新换代。同时,可建立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产业基金,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
第三,加大相关政策扶持,促进商业模式形成。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制定新能源退役设备的剩余价值评估标准,以及回收利用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资质等级、税收优惠政策、贷款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机制等,资质等级越高,优惠和补贴越多,逐步形成市场良性商业竞争模式,引导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有序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引入回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