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黄河故道是黄河长期南侵夺淮入海留下的黄泛带,在江苏省境内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4个设区市。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是江苏积极策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1+3”重点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21年江苏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2022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2023年9月起省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编制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各领域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在沿线四市和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但对照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使命、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全域建设幸福河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部署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省级层面强化统筹推进总体规划、政策供给和要素保障,夯实长期以来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成果,构筑更为清晰的黄河故道沿线资源整合与项目实施路径。
问题分析:
在规划编制上,沿线四市均已编制或正在编制以具体空间布局、项目安排为核心内容的专项规划,如徐州于2023年启动编制“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示范带总体规划”。但省级层面整体的空间统筹规划尚未开展,对于省际、市际,乃至市内区县间、城镇段与乡村段间的衔接协同仍未实现有效突破。
在项目安排上,主要集中于“水、路、绿、田、地、景、村、产”八类,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层次、体量、明确性较优,其它类型项目编排的系统性仍显不足。即便是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事关全线、全局的跨地区线型设施的落地尽管通常有一定比例的国省指标、资金支持,但沿线地方配套责任和设施建设利好的空间不均衡分布,一定程度上抵制约了沿线地区自发集体行动的意愿。
在实施力度上,沿线各市发力重点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已形成的实物工作量集中在主城区、近郊区,外围镇村地区的项目落地缺乏动力。我省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农业及农文旅融合产业项目的分散特点导致了“撒胡椒面”平均式的开发布局,也导致了各地规划的核心片区往往示范性不强,带动能力弱,投入高效益低。此外,黄河故道沿线土地性质复杂,农业建设用地大多成点状、零散布局,加之两侧永久基本农田、林地、生态管控区等限制性要素众多,禁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政策不断收紧,成片开发的利用难度加大,不利于除传统农业种植业项目以外的大型项目迅速落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况。
具体建议:
(一)加强规划统筹,促进衔接协同
我省黄河故道沿线地区区位特殊,是黄河明清故道沿线地区的主体,相比于全国其它同类地区,一方面黄河行水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黄泛危害最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从全国来看并不是薄弱地区,尚未能争取到国家特殊政策,主要依靠省内力量予以解决,省级统筹的重要性凸显。尽快编制出台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省级规划,重点在区域协同治理、片区集成开发、品牌标准共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省际边界、市县跨界、城乡交界等区域开展规划统筹工作。具体而言,可借鉴我省大运河文化带相关规划编制组织经验,在发展规划的统领下,编制省级“实施规划”或“建设规划”,同步由省级相关部门编制若干专项规划,并衔接沿线市县编制的地方规划。
(二)加强政策统筹,优化项目布局
制定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沿线项目纳入省级规划、予以特殊支持的标准,区分仅落位于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的“一般性项目”和与本轮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高质量发展目标紧密相关的“提升型项目”。如徐州基于上一轮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基础,提出将从“中泓有水”到“充分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底线”、从“水系连通”到“构建一条连续湿地生态廊道”、从“道路贯通”到“打造一条魅力生态风景廊道”目标紧密关联的交通、水利、生态修复项目列为重点项目、优先实施。此外,还应当从提升效率和推动实施出发,优化“提升型项目”的审批流程和环节,研究预留土地、规划、财税等方面政策接口。
(三)加强工作统筹,打造示范样板
杭州、郑州等地在打造“三江两岸”、“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工作中,均采用了点、线、面、体相结合,以示范片区引领全域发展的方式,获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我省黄河故道沿线地区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客观上还不具备全面开花、分散用力的条件,应当优选若干示范片区、予以省市县三级集中的资源倾斜和重点培育,建议省级层面牵头,强化组织协调,落实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吸收推广苏南地区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新经验,改变各自为战的现状,进一步调度农业农村、财政、交通、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资源向示范片区倾斜集聚,打造若干县际、市际、省际流域联动的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