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242 关于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力度的提案
日期:2024-01-23 提案者:樊维明

调研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群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将为建设既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又具有高质量发展活力的江苏,贡献深远持久的文化力量。

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学校教育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短板:

一是教育主体、场所及形式相对单一。不少地区和学校尤其是县城和乡镇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仅限于教师群体、场所主要是在校园内,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中小学教材,内容以经典名著的文言文选段和古诗词为主,缺少系统规划,教材良莠不齐,没有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和家庭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学习外部环境和师资建设不完善。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部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的逐渐变得冷门,如民乐、地方剧等受众少、缺乏吸引力;传统节日的仪式感缺失且没有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出新;各类古籍经典绝大多数缺乏注释,字面晦涩难懂,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编撰;在实际学校教育过程中,“国学”替代“传统文化”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外部冲击日剧加大。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传播,尤其是受网络的影响,校园内的文化思潮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一些西方的快餐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代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发育尚未成熟,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书面识记,忽视学生接受德育所需的内化周期以及对学生行动效果的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普遍缺乏思考和内心的感悟。

具体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构架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议以课程建设为纽带,认真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指南》),结合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整合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在全省教育系统中全面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力度。

一是在教材设计方面。既要突出基础和统一,即组织编写或修订一批综合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整体性;又要丰富有特色课程,即将江苏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编制中去,进行序列化、整体化的特色课程设计。

二是在教学设计方面。既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做出分学段、划层次、有重点的安排;又要尊重选择,鼓励地方提取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本地历史故事、非遗文化等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三是在资源统筹方面,充分鼓励和调动各种体制、类型的社会资源单位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工作,从政策上和经费上支持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制作适合各类融媒体传播的、适合学生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资源。

2、提高施教能力,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一是调整师范教育课程。以《指南》所确定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三大内容主题为基本遵循,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和各专业课程中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阐述,通过系统学习,打好准教师的传统文化功底。

二是建立长期培训体系。选培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种子教师,形成专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讲师队伍,负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专业教学和研究,通过科学研究、面对面教学,引导教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体设计,落实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三是充实师资队伍。聘请社会上的专家老师及非遗传承人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教师库,由教育主管部门面上统筹,实行线上或录播等灵活教学方式,解决部分课程授课专业化程度要求高、师资不足的难题,深入开展地方剧、绣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增强学生内在体悟,提升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实效。

3、创新教育模式,激活学生的内省自觉。

一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给予学生系统的、有联系的知识,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走访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看优秀的传统文化视频、邀请地方剧名家走进校园表演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二是教学时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对学生的渗透影响,采用讲演和辩论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古文经义的理解,并延伸出经典章句背后的文史脉络,让流传千年的经典不止于“背诵”,还能“嵌进”学生的脑子里。

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以各种德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孝长辈、守诚信、善待人、爱学习等主题,通过组织诗文朗诵、观看经典剧等多种形式,把经典美文表现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4、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庞大的教育合力。

一是潜移默化,寓“俗”于教。在重要节日、节气前后等开展适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让孩子熟悉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历史由来和习俗沿袭,了解中国先民的智慧,从中获得亲历自然的真实生命体验,得到自然的润泽,去发现美,感受美,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生长力量,进而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通过家长学校、推送资源、线上课堂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训,家长参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家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构建家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三是营造全社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氛围,利用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商家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商品开发和交流活动,做足传统节日仪式感,形成全社会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