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184 关于强化浒苔防控,保障海洋生态的提案
日期:2024-01-23 提案者:许建荣等15人

调研情况:

浒苔属于绿藻纲石莼科下的一种大型海洋藻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沿海。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地区均有爆发浒苔绿潮的记载。

黄海浒苔绿潮从2007年起开始暴发,一般每年4月底至5月初在我省南通、盐城外海和近岸海域出现零星浒苔,之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由南向北渐次出现浒苔绿潮;5月下旬至6月中旬,江苏大丰至赣榆近海岸会出现少量浒苔登滩现象,6月底以后,江苏海域浒苔绿潮逐渐消失。

近年来,浒苔绿潮已成为国内海洋生态研究热点。从2020年起,我省组织对黄海浒苔绿潮生长暴发机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适宜的海水温度与其密切相关,在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呈现不同来源的“多点多源”特征。

浒苔无毒,但是大量繁殖的浒苔会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也会消耗海水中心的氧气。浒苔暴发还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

问题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地区都发生过较为严重的浒苔绿潮灾害,这些国家通过减少入海营养盐排放等手段进行了干预,虽然浒苔绿潮规模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浒苔绿潮仍然时有发生。

从2019年9月起,我省累计投入约6亿元,连续开展了四年的浒苔绿潮防控工作,通过严控紫菜养殖规模、紫菜养殖设施防藻除藻、提前回收养殖设施和浒苔前置打捞等措施,养殖设施附着绿藻、入海绿藻均呈现持续减少态势,但浒苔绿潮总体规模并未呈现明显下降。综合分析,主要存在问题:

1、浒苔绿潮形成机理研究不甚清楚。虽然,近年来我省依托海洋科技创新研究和省重点研发、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建设等计划,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设立相关浒苔防控研究项目,开展了浒苔防控和近海污染防治等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但一些浒苔生态学的关键问题仍未解决,尤其是浒苔绿潮形成的具体机理仍不甚清楚。相关研究成果对浒苔防控和治理难以形成有效技术支撑。

2、海洋富营养化较为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河流输入、农业面源污染、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海水养殖和大气沉降等活动, 过量的氮、磷、氨等营养盐排入海洋,导致海水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物质进一步促进了浒苔生长。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由于海洋环境中氮、磷等污染来源较为广泛和复杂,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海洋富营养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3、浒苔资源化利用技术可行但其资源难以预测。浒苔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和粗纤维,其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脂肪含量较低。以浒苔为原料,可以生产海藻生物肥料、海洋生物刺激素、功能海洋生物制品、饲料添加剂、动植物免疫增强剂等系列产品,其生产技术是要可行的。但由于对浒苔形成机理仍不甚清楚,导致对浒苔每年是否会出现、出现的规模、形成的海域等难以预测,而江苏海域一般每年5月下旬至6月底才有浒苔暴发,可利用的浒苔资源具有不可预测性,致使绝大部分企业难以有涉足这一行业的主观愿望。

4、相关管理部门缺乏有效联动。目前我省浒苔绿潮防控工作是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牵头,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等管理部门进行协同配合,但部门间职责分工不精准、上下对接不畅,没有实现联动合力。

具体建议:

为进一步保障我省海洋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就根治浒苔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浒苔绿潮发生机理的研究力度。建议由自然资源部门管理牵头,会同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等管理部门,沿海三市共同参与,针对浒苔萌发机制、各生长阶段状况、是否需要附着物、所需营养盐种类、海面以下浒苔生消过程等重点环节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摸清浒苔生长机理。实施多海域、多要素同步调查监测,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和营养物质入海通量等方面影响,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基因溯源等更多角度进行浒苔完整生活史研究,为长效治理奠定基础。

二是开展南黄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浒苔生长中最关键的就是种子、海温、光照和营养盐,浒苔种子在海水中广泛存在,海温和光照人力无法改变,要想治本,关键是减少浒苔生长所需的营养盐。系统谋划南黄海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南黄海海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制定海水富营养化削减中长期规划,落实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责任制,从根本上切断浒苔绿潮暴发的营养物质基础。

三是建立健全多部门有效联动机制。建议由省政府牵头,完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管理部门和沿海三市等多地区共同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各方责任,多部门协同配合、多地联动,以保障各项制度、措施的有效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