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根据对我省600位民营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当前影响我省企业家发展信心的主要因素有:
问题分析:
一是资金紧张回款慢。融资“难”。虽然银行开发了多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大幅下滑或融资超限,导致还款能力不足或者重复抵押,难以符合银行授信要求。回款“难”。59.7%的企业反映回款周期慢,原来回款周期2-3月目前普遍拉长到5-6月,不少民营企业家反映政府业务回款尤其慢。
二是人才吸纳双面存压。用人贵和引人难成为民营企业瓶颈问题,71.7%的企业反映用人贵,58.6%的企业面临引人难,现有薪酬水平难以引聘人才。受国外政策收紧,对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人才供应“卡脖子”,对各类人才计划专家设限,对海外学者采取一系列管控措施,导致一些合作项目停摆。10.0%和7.7%的企业反映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受影响。
三是技术迭代风险加大。82.3%的企业其关键技术是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的,产学研结合比例不足10%。单纯依靠技术引进、跨境并购、合资企业等外生性技术发展道路已经越走越窄,仅有12.0%被调研企业认为其掌握领先核心技术,更多的则认为供应链条存在受制于人的困境。
具体建议:
为推动我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保障资金供给,提升企业发展动能。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使金融活水直达民营企业,破解融资难点。一是畅通信息渠道实现“精准画像”。综合税务、工商、司法、环保、社保、水电等部门信息,建立企业征信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合规使用相关信用信息,提高融资审批的便利性。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实现“精准对接”。积极运用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银行流水质押等质押产品或上游供应链企业担保贷款模式,为企业融资“量体裁衣”。三是增量降息实现“精准调控”。对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发放的个体工商户贷款,按照年化贷款金额的1.5%给予一次性贴息,切实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
二是加强人才政策保障,增强企业发展实力。改变传统的大规模政府主导引才的模式,积极与国际一流猎头机构、国际性学术组织、主要创新型城市的地区性商会等机构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借力第三方组织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出台民营企业人才集聚计划,鼓励高新园区与企业共建有产权的人才公寓,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发展;建立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二次创业”的长效机制,通过嫁接资源吸引高层次人才。
三是补足短板,激发核心攻关潜能。建立重大项目创新联合“研发—验证—回馈—优化”的攻关机制,辅以财政补助、税收减免、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惠企政策,降低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试错风险,分担试错成本,激发企业对产业投资、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投入。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产业联盟加强供应链管理,积极拓展关键核心技术及重要装备的供货来源,实现重要零部件进口渠道多元化,优化企业供应链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