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当前,文化旅游业持续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数字化人才日益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据相关机构预测,我国目前数字人才总体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江苏省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江苏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抢占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赛道,努力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数实融合第一省”。但目前我省数字文旅人才供给储备难以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文旅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分析:
不足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数量上看,数字化人才供给短缺,制约文旅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变革推动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文化产业、新闻信息等领域高速发展,引发数字化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文化和旅游行业数字化改造与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二是从质量上看,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亟需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文艺作品的数字化呈现是对艺术的二次创作,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迫切需要既熟悉各艺术专业门类,又了解数字技术的交叉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智慧文旅建设的深入,线上购票及预约管理等景区、场馆智慧服务以及数据分析、动态感知、风险研判和预测预警、实时监管等智慧管理平台需要大量的既熟悉信息技术又了解旅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从体制机制上看,数字文旅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应进一步完善。文旅产业数字化人才标准还不够科学明晰,传统人才引进政策的区分度不高,数字人才“选育用流”政策衔接不畅,导致数字人才保有率低且流动性大。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形势脱节,高校和人才培养机构的传统教学团队不熟悉实际应用场景,导致毕业生能力、思维难以满足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具体建议:
一、打造文旅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我省高校密集的优势,推动高校开设文旅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将数字技术知识融入课程体系,推出文旅数字化沉浸体验、智慧文旅应用等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推进产学研融合创新,支持高校、培训机构与文旅企业合作建设数字人才培训与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数字顶尖人才培养。建立文旅产业数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既擅长文艺创作、艺术经营,又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二度创作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产教融合教育新模式,构建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高度协调、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数字化人才职业培养体系。
二、深化文旅产业数字化人才职称评定改革。实行差别化评价,推动由注重学历、职称、毕业学校向注重履责绩效、创新能力、实际贡献转变的人才评价机制,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支持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突破职称评定学历、资历限制,可通过同行专家推荐进行申报;对于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可突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评审;针对文物博物等职称系列,逐步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取消奖项作为职称申报的限制性条件,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奖项可作为加分项。
三、加强文旅数字化领军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探索全球人才引进新路径,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开辟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探索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大数字化领域人才在文旅人才培养选拔中的比重,加快培养知识型、智慧型、创意型、复合型的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