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完善“一老一小”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事关千家万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测算,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到205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接近5亿。与此同时,出生率却在持续下降,2022年新增人口仅为956万,同比减少85万,人口增长率为-0.6‰。
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覆盖范围窄,服务人群特殊性强,存在着“普惠程度不高、养育模式不完善、专业养育人才短缺”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城乡居民福利需求全面升级的需要。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具体建议:
一、构建普惠性家庭福利制度
从家庭视角来看,近年来,我国家庭规模持续缩小。家庭成员代际分离已成常态,支撑传统家庭养育功能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家庭成员协同养育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而当前我国“一老一小”的家庭福利制度仍主要面向部分弱势家庭,政策惠及对象范围仍相对狭窄。建立“普惠”导向下家庭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能够进一步拓展家庭福利制度对象的范围,提升更多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一老一小”群体的家庭保障。
二、推进老幼结合的双龄共养模式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率先应用代际融合理论,设立了“老+小”的代际项目或代间计划。随后,日本、德国等老龄化国家也开始探索促进老年人和幼儿养育共赢发展的“养老院+幼儿园”模式。例如,日本的“老幼复合型”养老模式及德国推行的“多代居”项目等,均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老龄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更快更猛,并具有“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龄化伴随社会高速发展的特征。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失衡并面临较大的老幼养育负担。可以尝试通过集约型、低投入、分阶式的养育模式,即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通过合并、改进、功能拓展等方式,促进老幼之间的代际互助、学习、交流,以及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空间资源共享。
三、探索“两员一体”服务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养老托育服务。创新“老幼共护”人才培育机制,强化老幼照护交叉技能培训,提升为老为幼专业服务水平。建立衔接养老照料和托育照护的人才队伍,以“老幼同享”切实破解“一老一小”照护服务难题。强化保育师和养老护理员一体培训,实现一名专业人员一体服务幼儿和老人。建立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共享化的“两员一体”人才服务团队。
同时,加强“一老一小”服务,须强化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和群众认可,其中政府的支持和关注是基础。需统筹、科学推进,打造成方便可及、质优价廉、群众欢迎的精品民生工程,促进“一老一小”养育发展,守护“朝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