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一级标题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并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落脚点,形成一个最高战略目标导向的、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有机战略集成体系。当前,江苏上下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要要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江苏重点发展战略,迫切需要以优化人才配置增添高质量发展动能。今年以来,以南京的“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为代表,江苏各设区市全面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其中,作为南京人才新政的重要抓手,“宁青驿站”为来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不超过14天免费过渡住房,截至今天已运营驿站25个,服务求职大学毕业生10549人次,累计入住63620天,服务人群覆盖全国822所高校。南京市属国有企业南京东南国资投资集团所属的仙林青年汇长租公寓是南京首个“宁青驿站”,该驿站得到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沈莹,南京市市长陈之常等领导同志现场调研肯定。“宁青驿站”也入选了南京市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团省委推广南京“宁青驿站”做法,在全省13个地市均建设驿站,形成了“苏青驿站”工作品牌,成为众多来苏青年人才的“栖息地”。
问题分析:
虽然“苏青驿站”在服务大学毕业生来苏求职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和优化的地方。
一是在驿站实践效果的跟踪评价机制方面。尽管部分站点针对毕业大学生离站以后开展了问卷调查,比如南京的问卷调查显示,95.38%的青年表示希望留宁就业或创业,91.79%的青年认为驿站对提升其在宁就业的信心有帮助,97.28%的青年认为驿站对其融入城市有帮助。但全省层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跟踪机制,用于评价来苏求职的大学毕业生转化为就业安居的新江苏人的情况。
二是在驿站建设布局的动态调整机制方面。过去的一年,“苏青驿站”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全省层面在不同城市间的布局、在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布局都存在根据求职大学生需求进行优化调整的空间。
三是在驿站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机制方面。除了单纯地提供免费住宿外,还可以发挥党委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不同的工作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多元化服务。四是在紧缺型人才梳理甄别方面。对来苏求职的大学毕业生,驿站在对接紧缺型人才需求部门方面缺乏相应机制,在收集毕业生信息后无法第一时间将紧缺型人才信息提供至相关需求单位,对符合江苏及省内各设区市产业发展的紧缺型人才的梳理和甄别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
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推进机制。“苏青驿站”是在青年人才集聚地打造多主体供应、多要素聚集、多功能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需要多部门联动密切配合。建议“苏青驿站”的发起部门由团省委联合省委人才办、省国资委、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等部门共同实施,以吸引更多青年在江苏安居乐业,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二是拓展服务对象,加强对急需紧缺型人才的全过程服务。目前“苏青驿站”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意在江苏就业创业的本科及以上高校应届毕业生。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可以将服务对象扩大至符合江苏产业定位、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人才。既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所需的紧缺人才,也包括各类高技能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来苏就业创业。例如南京市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构建“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对符合该产业要求的求职大学生应当重点关注,并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针对江苏产业急需紧缺型人才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交通场站和面试地点的接送站、城市历史人文介绍、同类型急需紧缺岗位的推荐等,形成“一个人来、多岗位等待”的局面。
三是深化功能内涵,多层次多举措提供精准服务。目前“苏青驿站”主要提供免费住宿,已经实现了“拎包入住”。从南京“宁青驿站”入住人员反映的情况看,可以将驿站的服务向就业、增加对城市的情感认同等方面延展。建议加强就业方面的服务,开展就业信息咨询、面试技巧指导等,提升入住青年求职成功率。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实践、婚恋交友等青年喜欢的社群活动。同时收集并宣传解读与各类人才相关的好政策,因地制宜上好青年“思政课”,把党委政府的政策关怀和温暖通过驿站准确传递给各类人才。
四是完善跟踪评价机制,优化“苏青驿站”站点供给。目前“苏青驿站”主要通过整合存量资源进行供给,主要利用国有企业运营的长租公寓中闲置的房源,未使用财政资金。建议加强动态统筹,通过信息系统完善对驿站的“后评价”,根据驿站入住人员留苏转化率来动态调整房源数量。同时在毕业季加大房源的供给,围绕产业集聚区域和地铁、商业沿线等增加“苏青驿站”站点布局,不仅确保青年人才“有的住”,还要确保青年人才“住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