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中,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占比较高,其中约24.6%的人具有抑郁倾向。《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报告,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另据统计,江苏省每年发生青少年自杀事件百余起,2022年更是多达201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全球青少年心理障碍还会继续增长,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题分析:
(一)学校缺乏高度重视。不少教育主体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强调如何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多数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和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学校和谐友善氛围营造不够等问题。
(二)家庭缺乏专业化认知。一些家长更多的是关心青少年的体格成长和学业能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缺乏主动、持续、深入地关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具备专业化的疏导能力。部分家庭环境不良也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忽视和虐待等。
(三)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造成了干扰,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如网络成瘾、学习压力过大、社交障碍等。
具体建议:
(一)将学校建成防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阵地。
第一,学校领导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并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
第二,学校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学校需要培养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第四,学校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二)引导家庭提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
第一,社会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庭提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让家庭充分认识到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引导家庭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接受科学的、常规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第三,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家校联合的途径,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班会,与教师、学生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互动,组织专题家长会,相互交流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第四,倡导一些社会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士进社区做公益服务,输送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等内容,示范、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技能和技巧。
(三)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的社会管控。
第一,完善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青少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利,并要求相关机构和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认识水平,鼓励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企事业单位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氛围和环境。进一步加强教育、卫生、公安、共青团等部门之间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保护工作。
第四,加强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增强防范和处理极端心理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