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1156 关于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的提案
日期:2024-01-24 提案者:辛颖梅

调研情况: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实体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锚定美丽江苏建设目标、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正是江苏省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重要一环。

纵观国际,随着传统贸易保护方式逐渐失灵,绿色贸易壁垒正逐步成为一种新型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多的地区及国家正在细化和强化单边碳税、碳准入门槛类政策。尤其是自2023年10月起,欧盟碳关税正式进入过渡期,大量外贸企业接收到欧洲客户的碳排放数据报送要求,除了少数钢铁、铝行业龙头具备一定的碳排放核算能力,大量经营钢制品或铝制品中小企业既不理解欧盟政策要求、又不具备碳足迹核算能力,只能被动响应客户要求,导致最后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数据,内容超出必要范围、最终计算结果失真,即损害了企业数据安全、又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问题分析:

相关行业目前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整体呈现被动的局面,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国在相关标准建设、软件研发和数据库积累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导致如下问题:

一、严重依赖国际标准,缺乏参考系、话语权。由于缺少符合中国实情的相关标准、技术文件,国内企业普遍参考国际框架性标准及产品细则标准。

二、严重依赖国外数据,缺乏度量衡、代表性。目前,国内普遍应用国外数据库。使用此类本土数据缺失的数据库,直接导致国内企业的产品碳足迹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不符,无法揭示企业低碳先进水平,进而丧失相关产业碳足迹数据采信与收集领域的主导权。

三、严重依赖国外软件,缺乏便捷性、安全感。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核算软件均为国外软件。这类软件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操作复杂、专业要求高、购买成本高,难以满足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需求。

具体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江苏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发改环资〔2023〕1529号),围绕江苏省需求紧迫、优势明显的产业制定碳足迹核算标准,率先在全国建立江苏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建设具备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本土化高质量碳足迹数据库、技术标准和服务体系,充分释放江苏低碳化制造的优势,助力江苏制造“走出去”,稳固我省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为中国制造争取全球碳定价的话语权。具体而言:

一、制定江苏省碳足迹核算标准,完善产品种类规则。建议参考国际通行碳足迹标准并结合国内产业实际,制定符合我省需求的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框架性、普适性标准,定义在碳足迹报告中的各类要求规范与数据处理、系统边界确定、数据披露要求等基本原则,并选取电力、电池、光伏、冶金等我省基础、支柱及特色产业,开发特定行业产品的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明确产品碳足迹系统边界、功能单位定义、各阶段核算方法、产品废弃阶段数据分配规则、数据质量量化和溯源要求等,使同类产品具备横向可对比性。

二、建设江苏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碳足迹数据库。建议按照“聚焦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总体定位,结合省内重点行业、主要企业的实际需求,着力打造一套围绕碳足迹“数据更新-认证溯源-服务对接-场景应用”的全流程、多场景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产品建模、数据核算、结果认证、绿色设计、服务对接等于一体的碳足迹一站式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沉淀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从而构建起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不断夯实我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数据底座。

三、打造江苏省低碳服务业聚集区,推动低碳产业化。作为工业大省,江苏省具有良好的低碳应用土壤,同时也聚集了大量在“双碳”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积累的企业机构,具备低碳产业化、打造低碳产业链,乃至建设全国领先的低碳服务业聚集区的良好基础,建议积极链接“双碳”服务企业以及第三方咨询、认证等服务机构,聚力打造低碳产业服务联盟,推动低碳产业化,从而高效打造针对性培训、咨询、认证及降碳技术等全流程线上、线下服务,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引擎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