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1152 关于加快南京中华门外黄泥塘地块和西街地块规划建设的提案
日期:2024-01-24 提案者:大初等6人

调研情况:

南京黄泥塘片区位于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包括大报恩寺遗址保护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大报恩寺塔,以及建初寺、三藏殿等,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西街地块位于雨花路西侧,是“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黄泥塘地块(东至晨光医院、晨光公寓、晨光商务楼一线,西至雨花路,北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南至应天大街,属于大报恩寺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早在2007年,随着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设,市政府曾对此进行了初步规划,规划分为文化区、遗址区、寺院区三个部分。2023年10月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省政府关于南京市大报恩寺遗址保护规划(2021—2035)的批复》(苏政复〔2023〕33号),原则同意《大报恩寺遗址保护规划(2021-2035)》。因此,目前大报恩寺遗址保护规划(含黄泥塘地块)已经国家文物局、省政府批复同意,应该加快规划建设。

西街地块(东至雨花路,南至应天大街,西至中山南路,北至窑湾街)的遗址考古发掘自2017年4月启动,地层内出土文物标本逾万件,已发现分布多道环壕、道路、水井等遗迹及原始瓷、兽骨等遗物,类型丰富、分布集中、价值重大。西街遗址保护工作虽有一定成果,但边考古边保护及后期如何保护性传承,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考古现场的保护“粗放式”推进,考古与文物展示工作不足等,特别是西街遗址周边文物古迹众多,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资源与西街遗址如何串联、如何整合等系统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分析:

一是片区缺乏系统规划统筹。黄泥塘地块和西街地块历史文化资源众多,但是相对比较分散,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这两个片区彼此相连,又现状割裂,缺乏系统的统筹和发展规划。

二是既定规划建设进度相对迟滞。2012年黄泥塘地块动迁至今已十余年,除已修缮完成的建初寺一期876.82平方米建筑外,整个片区一直处于拆迁后待开发状态,既定的规划建设项目迟迟没有全面落地。西街遗址目前仍处于考古发掘阶段,但是在考古的同时还缺少前端性认知,需要做好后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三是内部及周边环境亟待改善。两处地块内的文保建筑周边区域整体环境恶劣,空置地块内高低参差不平、杂草丛生,整体观感较差。文保建筑三藏殿墙面因地面沉降出现多道裂痕,存在安全隐患。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不足,规划道路至今未建,居民出行极为不便。两处地块均地处南京主城南大门,长期建设停滞既不利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也严重影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具体建议:

一是系统研究和制定区域整体规划。认真落实《大报恩寺遗址保护规划(2021-2035)》,编制大西街遗址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建立西街遗址考古现场的展示性科学保护完整措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将相关文化遗产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将相关片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谋划、统一规划,充分展示南京城市文化特色,讲好金陵文化故事,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针对黄泥塘地块,建议市政府加快优化黄泥塘片区控详调整方案,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二期、建初寺改扩建工程以及交通工程、旅游服务等重点项目实施,如部分文化项目一时难以确定,建议市相关部门按原有控详加快对地块既定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针对西街地块,建议边考古边研究边修复边展示,启动西街遗址文化遗产资源立体普查,建立西街遗址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力争规划建设西街遗址大博物馆,尽早为中华门外片区再添一座重要文化景观。

充分开发利用好中华门外黄泥塘和西街地块,尽快完成地块规划建设,不仅涉及传统文化传承,也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工程。大报恩寺遗址、西街遗址、恢复建成的建初寺、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雨花台风景区等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片区,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