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1130 关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更好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案
日期:2024-01-24 提案者:韩晓枫等2人

调研情况: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涉农专业招生力度,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全省共有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其中涉农县(市、区)就达76个,占比达80%,因此高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十八大以来,我省每年都向社会输送约5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位列全国第一,其中超过九成的中高职毕业生选择在我省就业,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乡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一)职业教育发展量质并举。截至2022年底,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9个市建有职教园区;拥有高职院校91所,其中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其中三所涉农高校),入选总数、学校和专业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同时,江苏已经建成国家示范中职校47所、省现代化示范性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146所。另外,2019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入围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23个,2022年6月省内首批903名职业本科生顺利毕业。

(二)技能优先培养成效显著。我省职教专业设置全面、均衡,目前中职开设189种专业、高职开设433种专业,基本涵盖全省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在职教人才培养与开发中十分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先后分四批确定全省“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省获一等奖数达135项,数量居全国第一。此外,在职教高考中,江苏采取“专业技能考试+文化统考”的考试形式,其中专业技能考试权重达30%,2023年将实现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技能考试与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衔接,更好助力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三)涉农职教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2年底,我省拥有涉农高职院校13所、中专学校56所,中高职专业布点数280个,在校生人数超4万人。近年来,我省为切实解决服务“三农”建设“选不到”“引不好”“留不住”等问题,推行“订单班”“定制村干”“乡村定向师范生”等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了乡村建设面临的人才紧缺难题。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定制村干”项目为例,近3000名毕业生入选村(居)“两委”班子。此外还持续加大对农民的学历和技能教育培训,2016年至今,全省超过15万农民工接受了学历继续教育;最近5 年还实施了高职院校面向农民工等社会群体的招生培养工作,累计招生约6万余人;江苏还聚焦职教富民、职教兴业,年均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企业在职员工等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超500万人次。

(四)农业人才培养潜能巨大。我省不仅有丰富的农林院校职教资源,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也都以其农学特色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据了解,我省共有10所高校可以开展农业硕士(共9个专业领域)的培养、两所高校可以开展兽医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6所高校可以开展风景园林硕士的培养,南京林业大学可开展林业硕士学位的授予,综上我省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学位齐全,完全可以为全省甚至全国的“三农”发展贡献教育研究的资源优势。

问题分析:

影响江苏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困境分析。当前,我省农村一方面面临着日益“空心化”的囧境,另一方面农村在社会治理、经济建设、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等又需要大量有专业、懂技术的人才,如不能有效解决“三农”事业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将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进程和质量。

(一)人口老化人才缺乏并存。包括无锡在内的苏南农村地区“空心化”和留守人群年龄老化问题十分突出,以宜兴市为例,宜兴市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55 岁及以上的比重达到了58.2%,初中及以下学历占 86.6%;此外,在镇、村的工作人员中,多数学历也不高,硕士以上学历较少,能够从事国土空间、乡村规划研究等方面的人才紧缺。调研还发现,在农村集体经济中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极度缺乏,“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二)乡镇企业引才留才困难。我省的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乡镇民营企业,尤其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工业前身可溯源到上世纪80年代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乡镇企业越来越面临技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难。据调研,过去农村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是“跳出农门”,但如今即使从农村出去的中职生、高职生也千方百计留在城市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所能提供的薪资待遇和公共服务相较于城市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技能人才从个人和家庭角度考虑,城市能够提供的空间和舞台相对更广阔。

(三)职业农民培育仍需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以无锡为例,2018-2021年全市每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900人以上;从2022年开始按照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总量的3%确定认定人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0.45万人以上。近年来,江苏全省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以上。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认定还是新生事物,其还存在培育方式单一、职业培训内容与实践脱节、部门地区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农民主体愿望不积极等问题,如不能开展针对性的培育和认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和作用将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四)职教亟待匹配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培育和认定百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我省也计划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达劳动者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60万人以上。对此职业教育除了要实现量的目标,更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方面注重与重点产业匹配,让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减少职业教育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再培训、再学徒的时间,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学生的机会成本。

具体建议:

(一)加快实施人才兴农战略。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是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要完善“三农”相关高技能人才的配套激励政策,吸引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来苏发展;加强同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等对接,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和清单,定向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鼓励科技人才、双创人才以技术、资金等折算入股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共赢共享和长久联结。三是营造农村留人环境。各级政府要从“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出发,切实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通过城乡融合留住人才,改善乡镇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现代新型学徒体系。我省各地要分析研判辖区内乡镇民营企业技能人才缺口,从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事业出发,明确规定保障措施和激励手段,引导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徒”;政府还要落实现代学徒制企业培训的经费来源,加大财政补贴投入力度,降低企业带徒成本、化解企业顾虑,还要对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培养取得突出成果的企业进行奖励。还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区域类同类型中小企业与学校开展“行校合作”,使学徒制得到更广泛开展,更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即每个镇围绕主导产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院,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支持技术、资金入股,同时加强地方与该产业密切相关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术人才。

(三)精准衔接职教高考制度。江苏计划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对此,建议我省有关职业学校要“技能”和“文化”两手抓,让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既有成为“工匠”的技术,也有继续专业学习的理论基础,不过早束缚学生的职业选择可能性,拉动更多的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参与到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来,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另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此我省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院校要紧密衔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努力培养职业院校学生π型人才(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充分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弹性,在职场转化中获得更多的动力支撑,确保获得职业长足持续发展。

(四)提升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建议我省在“十四五”期间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置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议程,加大对农民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把农民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并明确规定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经费支出渠道和分担的比例,调动个人、企业、教育机构和相关行业投入的积极性。还要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鼓励社会非营利性资本帮扶农民继续教育培训费用和学费缴纳,承担政府的部分责任,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发掘农民群体需求,提供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我省还要积极通过高职注册入学、成人继续教育等升学渠道,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政府补贴,拉动更多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青年接受各类学历教育,提高农村人群整体素质,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优质科技小院人才培养。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寄语青年学子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根据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我省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四所高校均通过“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又称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人才的培养,对此建议我省教育、人社等部门要加强“科技小院”模式下人才的就业帮扶工作,并要与当地人才计划紧密结合,从省到市、县的各级各类涉农机关、事业单位要安排专项计划专门选拔“科技小院”毕业生;“科技小院”所在地区的农村村委、涉农企事业单位等要优先录用或聘用驻地农业硕士研究生,真正在“三农”实践岗位上锻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留得住”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