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提出,我国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代谢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开展防治行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以这四类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医疗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2、2019年慢性病管理市场占中国医疗健康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9.6%,而且未来也会继续增加。国家在不断为提升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降低死亡率的目标努力,实现慢性病的可防可控,致力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3、2002~2018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均大幅升高,肥胖从2002的7.1%升至2018年的16.4%、超重/肥胖从29.9%升至50.7%、高血压从18.8%升至27.5%、糖尿病从2.6%升至11.9%,血脂异常从18.6%升至35.6%。而在这十几年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增长非常缓慢,波动在10%~40%。相应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从2012年的533/10万上升到2018年的685/10万,增幅28.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占比持续增加,从2002年的80.0%,增加至2019年的88.5%。
问题分析:
1、慢病可以早防早治,但高危人群和患者对慢病防治知识了解不足:在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布的健康公式中,影响健康的因素个人生活方式占60%,遗传占15%,环境因素占17%,而医疗服务因素仅占8%,生活方式是最可被控制以及最有影响力的因素。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来改善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防与控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少正规且制度化的慢病科普教育体系:目前慢病科普教育存在更多依靠“道听途说”,非专业的健康“知识”充斥各类媒体,没有卫生部门监管。医院医生对患者的宣教存在时间少、负担重的问题。有效的慢病科普教育可以有效的去除病因、切实降低慢病患病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效降低医疗支出,应探索有效的体系上的解决方案发。
3、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病因治疗对慢病防治有更好的效果:不重视慢病健康教育,只是用药,不易达到预期疗效。如果糖尿病肥胖患者一边用药、一边高脂高糖饮食,是很难有好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控烟限酒、健康饮食、维持正常体重等这些措施来预防。
具体建议:
1、落实慢病科普教育管理主体:我国将四大慢病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基数大,医保部门不仅管理医保基金合理使用,更是参保人员的健康管理者。加强慢病早防早治,避免慢病进展为相关急性并发症,不仅可以提高参保人员健康寿命,也可以有效节省医疗支出。患者可能在各类医院中流动就医,而各级医保是慢病患者的医保基金管理部门,最适合承担参保人员和慢病患者科普教育档案的建立和维护,可以实行积分制管理,提高参保人员和慢病患者对慢病的早防早治。
2、落实慢病科普教育实施主体:能够对慢病进行专业科普教育的只有慢病专科医务人员,有更好的专业素质,也是避免非专业人员不正确的医学认识误区的传播。因此,由医院机枪提供专业人员的正规医学科普知识教育需要有效的渠道。可以建立医务人员无偿患者科普教育和有偿健康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专业医务人员科普教育积分制,通过荣誉补偿和经济补偿相配合的方式,有序促进医务人员开展慢病科普教育的积极性。
3、确定慢病科普教育正规教材:撰写和出版一套慢病科普教育规制教材,通过图片和视频多媒体形式,让医务人员从事慢病科普教育时有规范的教材,为受教参保人员和慢病患者在规范教材的指导下,能够获得最佳的慢病健康知识,提高慢病防治的水平和健康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