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各类园区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零碳园区是指园区边界内碳排放与碳吸纳相对平衡、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新型园区。2022年11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推动低(零)碳产业园区试点,支持条件成熟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开展低(零)碳园区建设试点”,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盐城先行先试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023年11月,我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全省唯一。
问题分析:
盐城绿色能源禀赋优良,绿色产业加速集聚,绿色生态持续向好,应紧紧抓住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发挥我市绿电资源优势,集聚绿色低碳创新要素,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将盐城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竞争优势,着力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低(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助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具体建议:
一、用足风光资源,加快绿电规模化接入。打造低(零)碳园区的核心要点是实施绿色能源替代。一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动604万千瓦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加快办理手续,推进450万千瓦海上滩涂光伏项目,试点争取园区内陆上风机、集中式光伏建设,推动更多绿电接入到园区。二是构建可溯源电网架构。加快园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开展配电设施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构建绿电就近就地消纳、接入界面清晰、物理可溯源电网结构,实现园区内企业绿电全覆盖。三是推动储能项目建设。根据省沿海地区新型储能项目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射阳龙源储能等10座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推动储能项目尽快投入运营。
二、瞄准关键环节,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低(零)碳园区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打造绿色产业、绿色技术、产品出口等各类高端要素的集聚高地。一是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大力开展“绿电招商”,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能、储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避免引入高碳排放项目和企业进入园区;围绕碳关税、新电池法等绿色经贸规则,调整优化钢铁、有色、动力电池等行业布局,加快出口产业集聚。二是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加强联鑫、博汇等存量企业能效升级,重点关注钢铁、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动园区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实现园区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低碳技术应用。加快低碳技术、工艺创新改造应用,以风光电力应用及制氢为突破,引入绿电绿氢冶金及高端钢铁产品制造项目,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零碳工厂。
三、聚焦低碳零碳,突出设施低碳化建设。低(零)碳园区离不开园区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升级。一是推广零碳建筑。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和零碳化,持续开发园区屋顶光伏、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BIPV)等场景应用。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建筑降碳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二是推广绿色交通。构建园区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形成以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卡车)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园区交通输运系统。合理布局、建设充换电站、加氢站等绿色设施,满足园区生产生活需求。三是推广绿色生活。将低碳理念融入多元场景,加快推动绿色步道、共享单车、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等绿色生活场景建设,构建起共生共融的新型零碳生态圈。加强绿色低碳理念宣传教育,培育绿色消费习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强化综合施策,实施园区精细化管理。低(零)碳园区是多种功能单元的组合,为实现多单元的高效配合,需推进园区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园区碳核查,建立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制度。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LCA)碳足迹追踪体系,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建设能碳智慧管理平台,统一管理碳数据、碳指标、碳足迹以及能耗数据,提高用户能碳数据的可追溯能力。二是加强国际权威机构合作。依托围绕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EAP(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绿色机制的标准和要求,强化与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联动,推动认证结果互信互采。三是加强专业低零碳人才支撑。建设低碳零碳专家咨询库,为低(零)碳园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制定绿色低碳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在低(零)碳园区贡献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