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1066 关于非遗融入职教体系 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
日期:2024-01-24 提案者:陈银付等2人

调研情况:

江苏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资源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独具魅力。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问题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实施乡村振兴建设行动,是当前社会发展之势,因此,有效实施乡村振兴势在所趋。把非遗技艺深入融进到职教体系,系统培养更多的青年从事非遗项目,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能对赋能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建议: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制,促进非遗职教融合

一是加快建立非遗职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面上组建推进非遗职教融合工作的协调机构,协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推行保障非遗职教有效开展的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在非遗融入职教体系中的职责,更好统筹非遗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融合工作机制。

二是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推动非遗职业教育与乡村地域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主体功能区向匹配,与特色乡村相对接。以政府投入,企业支持等为主要资金来源,设立政行校企合作办学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符合非遗职教办学需求,主观积极,发展前景好,对推进非遗职教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校企合作项目。

三是职业学校与非遗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咨询与指导作用,促进校企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鼓励职业院校“引企入校”,合力举办校内“大师工作室”、“教学工坊”,合作企业安排实习岗位,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

二、加强职教要素保障,育出合格非遗人才

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非遗职教融合在教师职称评审等相关考核中的权重,推进“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考核,设立临聘教师专项经费,用于学校临聘专、兼职教师等编外合同制教职工的劳动报酬、社保缴费、住房公积金、经济补偿等,支持非遗传承人、大师到职业院校专职或兼职从教。

二是试点非遗职教实训基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与非遗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学习体系,促进非遗产业专业交叉融合加快培养紧缺人才,紧密围绕非遗企业岗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加强非遗职教融合考核评价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实习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衔接,不断提升实习实训质量。校企联合开展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协同创新等工作。加大产业学院建设力度,推行现代学徒和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优势,开展各类非遗技艺培训,为乡村振兴,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技能人才,并通过非遗职教合作获取经济效益,助推学校发展,将非遗职教融合工作纳入考评机制。

三、重视职教形势宣传,转变职教传统观念

一是加强非遗相关政策法规和发展形势宣传。突出强调非遗职业教育在提高乡村产业结构中的人才质量、满足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社会各界给予非遗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与支持,营造对非遗技能型人才的尊重。

二是加强对非遗技能人才的宣传,加大普教力度。借助媒体加大对优秀传承人、技能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挖掘宣传非遗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加大社会普教的力度。拓宽职业学校非遗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的通道。

三是积极举办技能大赛,不断提高非遗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积极举办各类型非遗项目的技能比赛,重奖各级技能竞赛获奖选手,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的社会氛围。

四是为非遗职业技能工匠深造提供条件。将符合条件的高水平非遗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非遗技能人才招才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非遗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力度,不断提高非遗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努力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非遗技能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参照人才引进的政策,对毕业的职校非遗专业学生在本地就业或乡村创业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和政策支持,为当地乡村振兴深造一批技术精湛的非遗职业技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