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合成生物学是通过建造生物体系而了解生命、通过创造生物体系来服务人类的学科,有望推动制造升级和产业革命,是国家之间未来技术竞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近年来,英美等国加速在合成生物方向的布局,同时在相关技术出口方面加以限制。2018年美国将“合成生物学”列入限制出口清单;2019年美国国会提议《中国技术转移限制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禁止向中国出口包括高端医疗设备和生物技术在内的核心技术;2022年,美国出台了《生物制造法案》,在限制出口的基础上,要求对国外在美投资和企业作出更严格和明确的审查,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也是重点关注领域。
我国自十二五以来便将合成生物列入战略性前瞻性重点发展方向,基础研究和产业规模都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合成生物学底层共性技术不断突破,应用边界不断拓展,目前正处于产业化、商业化的关键节点。据相关机构测算,合成生物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703.3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289亿美元,预测期复合年增长率为12.88%,市场前景十分巨大。
上海、深圳、杭州、太原等多地抢抓机遇,密集出台加快合成生物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合成生物这一高端制造未来产业上加速布局与发力。经调研分析,上海、深圳更多聚焦在合成生物的创新策源,杭州聚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链式发展,山西太原聚焦合成生物的下游应用,并依托其产业结构,培育生物合成替代化学合成独角兽企业,带动整体产业提质增效。
2023年11月6日,江苏省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合成生物”定位为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江苏在合成生物领域拥有一定基础:南京已将合成生物纳入前沿技术领域,目前集聚了金斯瑞、诺唯赞等企业;生物医药领域是合成生物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一号产业”政策支持下,一兮生物、引航生物、泓迅生物等企业集聚苏州。蓝晶微生物将年产2.5万吨的生物降解新材料PHA项目落户盐城;南通2022年成立合成生物产业专业园区,三黍生物、依诺基科等多个合成生物项目签约落地;2021年12月常州金坛区引进华大,签约建设合成生物创新中心,总投资2.5亿;2023年10月,常州发布合成生物专项政策,规划到2027 年,全市合成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带动绿色生物制造、产业装备及高附加值生物材料等形成产业集聚。
问题分析:
江苏省一直都是经济强省,制造业基础好、家底实,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对合成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也可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但同时,江苏省空间纵深不够,长江流域环保限制,城市吸引力较深圳、杭州仍有不足,在合成生物领域布局晚于其他地区,缺乏先发优势,这些都是掣肘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短板。
更重要的是,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兴的人才,无论是技术竞争,或是理念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合成生物学需要用到综合学科的知识,涵盖了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工程学、系统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控制工程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掌握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合成生物学这一方向上大放异彩。目前国内外开设了合成生物学这一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如爱丁堡大学的硕士课程,天津大学的工学学士硕士课程),而现行的相关专业授课方式也难以满足合成生物的发展需求,创新驱动因此受限,亟需寻新的培养模式。
具体建议:
结合区域现状,扬长补短,差异化布局合成生物新赛道,依托龙头带动,提升底层共性技术研发能力,拓展公共服务地域范围和产业领域,加快复合型人才的集聚与培养,推动科研人才与产业人才的融合交流,赋能下游产业发展。
(一)强化龙头带动效应
加快梳理围绕合成生物在省内高校院所学科培育情况、科研机构研发方向情况以及下游企业应用布局情况,形成清晰的合成生物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脉络。围绕合成生物学科学与产业发展主线,将源头基础研究的优势高校院所,底层技术把控与工程化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以及下游产业布局高度契合我省产业基础与规划的领域进行筛选锁定,制定龙头对产业链节点企业投资的引导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以生态位视角促进合成生物产业成链,打通从“基础科研到场景应用”的“学-研-产”一体化建设路径,巩固产业稳定发展。
(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辐射作用
面向日益临近的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避免信息技术领域“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应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对生物前沿技术研发进行前瞻部署,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建议重点聚焦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支持如核酸合成、基因合成技术和工具等上游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的战略布局,并在关键工具酶、重组蛋白、重组抗体等核心原料开发方面加强研发支持,推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进行集中攻关,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建议系统梳理我省围绕合成生物、工程生物等方向已布局的如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一步加大支持,并建立开放共享的运营模式。同时面向长三角区域核心关键产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食品等重点领域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如上载体的赋能作用,以第三方技术服务支撑和推动传统领域转型升级,在部分传统制造业领域开展生物合成原料替换试点,支撑平台运营,强化场景应用,提升合成生物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三)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合成生物人才引育模式创新
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我国国家卓越工程师培育等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组织相关优势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置对口学科和专业,推动人才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更好匹配,联合“产、学、研、用”上下游优势力量,依托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联合培养和储备一批掌握坚实宽广、具备高综合素质、强创新能力、宽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加大政策力度,重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国内顶尖院校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流程,增强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鼓励以多种方式引进人才资源,通过共有产权房、人才补贴、全职兼职相结合、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为产业导入创新资源。并加大科研人才与产业人才的交流互动,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