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2022版《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信息时代,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小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然而,当前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面临一些挑战:
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教育体系建构。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有系统性的科学教育。然而,目前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机会。教师往往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缺乏培养科学素养的实践机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小学的实验室条件十分有限,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不多。此外,由于家长对实践活动的担忧和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学校很难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评价功利化倾向加剧应试化导向。科学素养教育评价普遍以成果导向为主,存在功利化倾向,对学生科学学习过程、科学素养培育过程关注不够。当前的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因此,小学生科学教育往往偏重于应试技巧的训练,而不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不足。家长和学生对语数英三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副”学科,导致大部分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低下,科学素养的提升缓慢。各小学专职科学教师数量不足,实验器材准备的繁琐性,导致兼职科学教师课堂上学生探究机会的缺失。
五、实验室器材陈旧且缺乏规范管理。不少学校目前推进科技教育普遍面临着师资、资源、经费等共同问题。实验室器材多数是“四配套”工程添置的,距今已经十多年了,部分仪器已老化损坏。实验室没有专职管理员,由科学教师进行兼管,实验教学的相关器材也多由科学老师自己准备。
具体建议:
一、规范课程实施,保证科学课程的基础性。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配齐配足科学教师,保证科学课程落实在教学中。要检查一些地方,课表上有科学课,实际上不上科学课的现象,要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加强探究实践,保证科学课程的实践性。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是学生要亲自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活动。要坚持实验科学的本质,重视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加强实验教学,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须达到85%以上。及时修订仪器教育装备标准,建设切合当前实际、数量充足的、配置达到1类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办学规模达到12个班的小学至少配置1个实验室,办学规模为18个班的至少配置2个实验室,依次类推。当前,小学阶段,最方便教学的是与教材内容配套的科学工具箱,但是科学工具箱却没有进入仪器配备目录,给学校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配备小学科学的专职教师,提高小学专职科学教师的比例。12个班及以上的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科学教师,兼职科学教师的任课要相对集中,也可以相对固定,没有条件配备专职实验教师的小学,应以每周3课时的工作量计入教师的周课时数。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通过各种途径让科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规范实验室管理。
四、改进考试评价,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建立纸笔测验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引导体现科学课程性质的学习。要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杜绝以一张试卷来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做法。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综合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常态开展面对真实任务的、包括实验操作与实验思想的实验考查。通过评价方式改革,较好地引导科学教育的方向,从而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可以探索将探究实践考查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总成绩,在稳定难度的基础上,调整科学升学考试的试卷结构,适当增加开放性、论证性试题,体现素养导向的科学教育改革方向。
五、充分利用地理区域优势,盘活科技教育资源。江苏各地都有大量的知名科技企业,在推行科技教育进校园项目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由各地科信局牵头,动员和组织科技专家、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积极参与科技教育进校园活动,统一聘用具科技特长的专业人员、高校专家等担任学校科技教师或科技导师。鼓励区域内各类科技场馆、科研所和高校、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为开展青少年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和其他活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