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462 关于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案
日期:2024-01-24 提案者:省工商联

调研情况: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备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发展未来产业是江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点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举措。2023年11月6日,江苏印发《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抢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为江苏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问题分析:

从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现状看,目前仍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江苏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对未来产业准备还不充分。目前江苏工业增加值最大的六个行业按规模分别是: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比较较早发力布局未来产业的深圳市、上海市和浙江省,可以发现,我省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任务比较艰巨,对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还要加强。2022年9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从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个方向及其细分领域发展未来产业,依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与优势开展布局,并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装备首台(套)、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实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的目标。虽然江苏《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并发布一系列重要举措。但未来产业前瞻研究支持力度与方式还有待完善。

二是江苏未来产业的省域内布局呈现较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已抢先发布相关专项文件,谋划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南京市加快培育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确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以及氢能与储能六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苏州市《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谋划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并进行空间布局和动态评估;无锡市明确构建“465”产业体系,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化合物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五个未来产业领域。而省内其他城市还未开展部署,总体上呈现苏南强势抢先、苏北尚未启动的区域不平衡局面。且各城市均是依据自身产业基础与优势而规划布局,不可避免存在赛道重叠与潜在竞争,尚需进一步在省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全省一盘棋”地统筹谋划未来产业。

三是支撑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素生态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目前,支撑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2022年,江苏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3.12%,尽管高于2.54%的全国水平,但仍低于北京(6.83%)、上海(4.44%)、天津(3.49%)和广东(3.42%)四省市;全省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约4.14%,低于6.57%的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成果转化不畅。基础研究的主体是高校,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中间阶段则需要高水平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成熟的中介和桥梁较为缺乏。高端人才储备不够。江苏人才队伍体量虽大,但针对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由于缺少有影响力、引领型的科技企业平台,导致企业层面的人才竞争能力不强。

具体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组织实施一批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加快落地若干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吸引和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推动更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要防止套用以往针对成熟产业的政策,如过多地采用补贴、刺激政策,以免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引导未来产业合理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构建创新策源地-产业承载地-资源保障地等多层次空间格局。持续跟踪国内外未来产业发展动向,研判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统筹布局未来产业提供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的高质量支撑。

二是完善发展生态。打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未来产业创新成长生态体系。推动生态主导型企业、资源优势突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智库等设立未来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探索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速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进程。支持相关组织、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力量,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掌握未来产业标准话语权。完善未来产业学科体系,加强未来产业靶向人才培养;建立未来产业人才储备库,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目录。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风投、创投等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企业,打造“耐心资本”;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优先向未来产业相关公司、项目开展融资活动。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适时开展未来产业重大技术创新监管沙盒试点,为产业创新发展留足“试错空间”,推动创新与监管良性互动,加速重大创新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和迭代。探索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若干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未来产业产教科协同创新示范区。建立未来产业中小企业库,并将其纳入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容错免责清单,为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团队)、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未来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动态评估发展进度和质量,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校验、调整等动态纠错机制。

四是坚持开放合作。充分利用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深化联合攻关,推动共建共享,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深入对接京津冀、粤港澳等未来产业先发地区,联合开展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加大融合性和原创性技术供给。主动承接未来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畅通未来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全球化供给。支持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国内高端智库、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与世界知名跨国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合作,组建未来产业技国际创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