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疫情防控转段后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过程中,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较多,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惠企政策文件出台及贯彻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企业的获得感不强,距离真正做到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增强工作互动性,有利于听取企业真实声音,了解企业真实困难和诉求,及时对现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推动改进相关政策举措,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近年来,江苏各地聚焦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分析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特点,在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推动政商关系良性互动方面积极作为,以畅通渠道、成果互动、政策落实激发“两个健康”的生态活力。如南京市打通服务民营企业“3个通道”(热线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苏州市深入推动落实企业家月度沙龙、微信群联系和信息直报“三项机制”。
问题分析:
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政企沟通“主动性”缺乏,服务企业意识不强。个别部门在与企业沟通时,往往站在“主导者”“引领者”的角度,没有把企业诉求放在首位,造成摸不到真实情况、听不到真实意见、触不到真实问题、得不到真实回应。
二是政企沟通“制度化”缺位,沟通机制规范性不足。民营企业需求的高效全生命周期服务,需建立运行顺畅、协同高效、闭环管理的政企沟通机制。但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仍然存在“谈完就完了,没有后续的跟踪落实机制”“调研主题较为宽泛,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三是政企沟通“多元化”欠缺,沟通方式多样性不足。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形式传统单一,会议多、电话沟通多、“走马观花式”调研多,存在层次不高、渠道不宽、覆盖面不广、智慧化应用场景缺乏等问题。
具体建议:
一是构建完善长效的组织体系,确保政企沟通规范化运行。进一步落实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用好用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参加一场政企座谈会,专题听取意见建议。将企业联谊活动机制、常态化问题协调解决机制、“专班+专员”服务机制等创新机制固化,突出制度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强化常态长效和落地执行,为政企高效顺畅沟通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构建务实管用的沟通平台,确保政企沟通服务“零”距离。通过政企面对面座谈会、早餐会、咖啡会、上门走访调研等形式,送政策上门,最大限度地帮助民营企业了解最新法规政策和经济发展动态,及时反馈各类诉求,为解决企业困难创造条件。用好线上传播矩阵,建立政企沟通的“空中快线”,开设营商环境留言专区,适时发布活动预告,全面及时公开各类涉企惠企政策、申报流程等信息,采取“一图看懂”等方式,方便民营企业查阅、申报。充分发挥商(协)会和社会组织作为政企沟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工作交流、信息联动,精准推送惠企政策,聚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收集意见建议。
三是构建方式灵活的服务机制,确保政企沟通良性互动。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单”,在制定新政策之前及时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与民营企业沟通协商,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意见建议,使各项涉企政策落地更精准、效果更显著。构建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政商环境,细化党政干部正常联系民营企业和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确保各级党政干部与民营企业愿接触、敢交往,特别是在商会组织、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探索民营企业容错提出、受理、审议界定机制,确保民营企业敢讲真话,敢说实情,敢建诤言,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和解决。
四是构建快速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政企沟通成果转化。将目标考核与政企沟通服务实施效果挂钩,开展协商成果的落实成效考核评估,督导各部门在参与政企沟通时不得加重基层和企业负担,杜绝形式主义,注重沟通实效。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重要政策、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定期组织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评选,激发各部门为企业谋发展、为社会尽责任的责任担当,形成政策开放共同推动、政策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