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要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3年11月,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淮安调研指出,要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力和信心,因地制宜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江淮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江苏“生态绿心”,生态资源丰富,是展现江苏生态价值和生态优势的样板区域。另一方面是全省的经济薄弱地区,江淮生态经济区能否立足生态优势、突破发展瓶颈、率先走出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直接关乎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目标的整体实现。
绿色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目标,而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系统性要求。其中,“生态+”引领绿色崛起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标志,生态环境“高颜值”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产业增绿“高品质”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生态富民“高福祉”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宗旨。
问题分析:
(一)生态环境优势地位不够牢固
江淮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以往更长时间内走的是传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此外,江淮生态经济区村镇聚落分散、人口外流严重、人居环境“纯、美”的原真性逐步消失,乡村地域系统性衰败未得到根本扭转,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仍然不高
江淮生态经济区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慢。各县区间存在产业趋同和低水平竞争,区域产业“弱链、断链、短链”现象突出。近年来,各县区依托比较优势竞相承接发达地区淘汰的传统产业或落后产能,且没有进行足够的“绿色化”技改,挤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区域产业绿色化程度明显不够。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不明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次全新的实践探索。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产品的多样性,加之生态市场的培育明显滞后,虽然金湖、建湖等地进行了探索,但目前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也缺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机制和创新政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充分,成效不明显。
具体建议:
要把江淮生态经济区建成美丽江苏先行区和率先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导向,重点实施“环境增靓”“产业增绿”“生态富民”三大工程。
(一)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实施环境增靓工程
一是严格生态空间管控。以实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快编制江淮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该区域国土空间管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为区域发展“留绿”“留白”。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大水系连通和污染坑塘清淤疏浚工程实施力度,率先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率先建成全域“无废城市”。三是塑造江淮水乡特色。加快推进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白马湖等综合整治,加快生态湖区和推进淮河、古黄河、大运河等生态廊道建设。因地制宜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风貌引导,有序建设一批江淮风情小镇和特色村落,全面展现江淮水乡风貌。
(二)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实施产业增绿工程
一是引导传统产业分类发展。由省级层面研究出台针对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传统产业保护和退出目录,研究实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配套政策,对传统产业实施分类引导发展,确保产业链中的传统产业不断链,并争取持续做强传统产业链。二是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化落地。围绕全省和各市拟定的新兴产业目录,加强省市新兴产业布局统筹对接,研究出台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政策。积极培育立足本地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产业落地。三是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研究完善绿色工业园区创建与奖励办法,鼓励区域内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园区工业企业向全产业链、深加工和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制造发展。
(三)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生态富民工程
一是积极培植生态资产市场主体。探索成立市、县区两级生态资产运作平台,鼓励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资源产权交易平台,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交易。二是创新金融资本运作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创新融资担保,推动龙头企业上市,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增强筹措资金、服务实体的能力。三是积极推广生态富民新模式。加大省级纵向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力度。深入挖掘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富民的典型做法和典型村镇案例,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生态富民做法,及时总结生态富民新模式。加大生态富民宣传力度,组织县区和乡镇干部实地考察生态富民典型案例地,使生态富民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各地发展生态富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