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首位。在全球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新形态的冲击下,研发产业化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应考虑在国家创新战略大框架下的分工和特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迅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而近年来上海市大力吸引集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研发机构,把基础研究阶段和创新加速阶段贯通起来,提高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的先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吸收。
问题分析: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我省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科技创新各项指标都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在研发产业化方面,短板比较明显,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够、不足、不畅等痼疾。
一、研发产业化主体不够
我省缺乏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跨国企业,行业内“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较少。作为产业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规模与创新能力是研发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202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含港澳台地区)共142家公司上榜,其中北京共53家,广东共19家,上海共12家,浙江共8家,山东、四川各4家,而江苏仅3家上榜,分别为苏州的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张家港的沙钢集团。
二、研发产业化引擎不足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早期的传统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形成的,由于自然资源或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势,在某些地区“历史性”或“偶然性”形成了部分产业的集聚,并通过“自我强化”机制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传统产业集群,集中在化纤纺织、丝绸、服装、鞋帽、五金制品、精细化工等劳动密集型轻工领域。工信部2022年公布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江苏入围的5个中仅常熟市电子氟材料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余都为传统制造业集群。
三、研发产业化转化不畅
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低,且本地转化率也不高。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方面,2021年规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42423件,占全国14.3%,与我省新产品销售收入(4262.2亿元)占全国比重14.4%的比例大体相当,但与上海、广东、浙江等其他地区相比则处于相对劣势。此外,由于在本地区缺乏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我省创新成果多被其他地区购买并在省外转化,导致江苏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率不高。比如,东南大学在5G通信技术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主要与华为等珠三角的链主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产业转化。
四、研发产业化合作不强
R&D外部支出通常反映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外单位合作R&D活动而拨给对方的经费,企业内外R&D支出比的高低表明联合研发程度的高低。2021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经费为21.2倍,而上海为10.4倍,广东为6.5倍。江苏企业内外R&D支出比居高不下,显示产学研合作研发程度在不断减弱。
具体建议: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在底层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把科技突破能够在市场化过程中加速扩散的优势作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着力点,促进研发产业高端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一、做大做强研发产业主体
一是要支持全球、全国领军企业,或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来我省设立创新型企业总部,为集团或行业提供研发服务,享受创新型企业总部政策。二是支持企业技术中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不断发展壮大,集聚产业创新要素,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借鉴上海“对创新成果完成人自行在临港新片区产业化并成立公司的,前三年根据项目研发经费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贴”的做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大力支持设立以自主技术研发服务为主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等的研发型企业,增强产业创新技术供给能力。
二、打造打磨研发产业引擎
一是支持企业研发机构瞄准“3+6“重点产业、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并仿效张江、临港新片区给予符合条件的并购方企业按并购交易额的5%、最高500万元的做法,鼓励我省企业研发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力。二是以应用为牵引,支持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协作融通,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科研攻关、技术标准研制和研发产业化联动机制。三是支持我省领军企业牵头,集聚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典型应用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在技术创新、标准互认、产品配套等方面形成协同关系,打造一批生态主导型创新联合体。
三、加快加速创新产品推广
一是借鉴学习上海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的经验,在政府采购中推广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品首购订购,加大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三首”支持力度,加快推动自主安全可控的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和市场推广,并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支持。二是聚焦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元宇宙、未来产业等新技术,征集发布应用场景需求,鼓励市场化场景创新促进服务机构发展,拓展场景创新合作对接渠道。三是坚持企业在场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支持新兴技术赋能其他行业。四是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加快企业研发机构集聚发展,推进研发产业集聚,打造研发产业新高地。
四、深化优化研发产业服务
一是鼓励链主型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建立“公共专利池”,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保持竞争优势、降低研发成本;主动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加快推动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二是聚焦研发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工业设计等研发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检验检测平台、计量测试、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各类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研发产业化配套服务。三是鼓励国企、民企、外企等研发机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创新中心、离岸孵化器等,建设开放创新生态。四是鼓励省内高校接轨研发产业化国际规则,联合顶尖研发机构和行业组织,共同培养重点领域兼具技术开发能力、商业化落地能力的产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