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随着制造业数字转型进程的加速推进,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地方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智能+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府保障力度有待增强。许多地方存在着缺乏具体有效的配套措施、管理不够专业和规范、对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经费的投入和支出缺乏针对性、多部门难以协调发力等问题,导致产教融合没有得到有效推动。
(二)行业指导能力有待提升。当前,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时,只能在与行业相关的事务中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发言权,对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职业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设影响力甚微。因此,不能确保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
(三)企业深度参与热情有待激发。参与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需要协调处理好巨大的支出和短期内成效甚微的不对等关系。因此,大多企业只是迫于外界压力被动参与,导致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有待深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组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提升,针对技能大师等特殊人才的引进尚不通畅,教师队伍后备人才不足,高层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总量偏少。
(五)升学政策对产教融合的影响有待突破。随着职教高考、高职院校注册入学、五年制高职等升学渠道的畅通,越来越多的中高职学生及家长选择继续升学,而不是进入学校合作企业就业,导致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意愿和积极性随之下降。
具体建议:
因此,我们提出深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四联四融”路径,即围绕“产”与“教”两个支点,“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发展,以区域需求及各方利益为前提,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基地共建、目标共设、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实现“文化、制度、资源和利益”四个方面的融合新局面。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立体化”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政府统筹,牵头打造一个立体化、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基地。此基地应坚持与地方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面向行业产业,实现跨学科、跨行业合作,进行知识、技能的创新与推广,在人才培养、行业培训、人才流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全方位融合,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商、共建、共享,形成集产、教、学、研、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新型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二)完善“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四方联合协作共同体,明确四方权利与责任,推动产教融合从感情机制转向利益机制和组织机制。二是落实产教融合补偿机制。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中提出的“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促进校企合作的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优惠政策,教师企业实践、兼职兼薪、科技成果转化和学校校企合作所得收入分配”等相关支持政策,为产教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三是完善教学互通机制。以行业发展与企业需要为依据,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提高课程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三)逐步推进校企双方全方位深入合作。一是共营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双方进行“嵌入式”合作;二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业融合的课程体系;三是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建设现代化课程资源;四是共同开发教材,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学培训教材;五是共建实训基地,协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六是共同培养师资队伍,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七是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与水平提升;八是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教科研成果归双方共同拥有。
(四)探索兼顾升学需求和深化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一是加大对本地中职校的建设投入,提升办学条件、改善校园环境,鼓励学校逐步增加就业导向的五年制高职招生数量,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增加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数量。二是加大对本地高职校的建设投入,通过区域职教联盟,整体保证本地中高职衔接招生数量,确保学生就读高职后最大可能留在本地工作。三是扩大“千凤还巢”人员类型,除了大力招引具有名校标签的领军人才,也要不断集聚具有大赛佳绩、创新成果的能工巧匠,更多地吸引高学历、高技能的青年才俊,让更多优秀大学生扎根本地、服务本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