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3年2月21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江苏一直高度重视原始创新,聚焦基础研究前沿与国家战略发展,重点部署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快打造原始创新高地、“策源地”。近年来,江苏为切实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与原始创新能力,通过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江苏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关部署,以及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的指示与要求。
问题分析:
(一)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
为了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一直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研发投入及增速逐年提高。2022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700亿元,较2017年增长超过60%,对全国的贡献接近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3%,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与此同时,江苏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江苏是我国最早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的省份,经费投入从最初每年800万元增长到现在5亿元。2022年江苏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预估为166.14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4.5%左右,较2021年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但据统计,2022年北京市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为16%、上海市为10%、广东省为7.64%、浙江省为5%。而且,我国基础研究经费5年增长1倍,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4年超过6%,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15%~25%。因此,目前江苏基础研究投入不仅低于全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均值,而且与经济发达省市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不断加强。
(二)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目前,江苏全省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1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1家。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的部署,加快推进“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资源共享与服务”3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而且,江苏正集聚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培育优势企业作为原始创新主体、形成多元创新合作模式、营造浓厚创新氛围,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如今,江苏累计建成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集成电路、功能纤维、化学药等省内优势领域不断强化整体产业链融合创新,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每年支持基础材料、元器件、高端装备和软件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实施协同攻关项目100项以上。然而,目前江苏虽然在专利、论文、软件、产品、标准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是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和重大原创性成果还不多,导致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三)深化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原始创新政策效能待提升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主体间持久细致地协同合作,更需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目前,江苏面向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改革科技攻关组织方式,明确主体需求、划分任务性质、差异化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现已形成“任务定榜、挂帅揭榜”“前沿引榜、团队揭榜”“企业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张榜、在线揭榜”四种新模式,切实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融合。此外,为健全创新激励保障机制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江苏先后修订和出台《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对服务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给出了纲领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规定,但未能及时制定各类配套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相关单位或部门缺乏依据,引发对于宽容失败的免责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滚动支持机制仍存在理解不清楚、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彻底等问题。
具体建议:
(一)加强基础研究多元稳定投入,优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模式
一是优化基础研究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强化以省级财政为重点的基础研究稳定投入增长机制,支持优势企业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设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持续通过省地协同、省企合作、省校联动、共同资助、创新金融工具与产品等方式推动省内优势地区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并努力实现“十四五”末江苏省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相较上一阶段翻一番以上。
二是培育潜心基础研究的一流人才与团队。坚持勇担重任与凸显激励并重,在重大基础研究中大胆支持和启用优秀青年科学家挑大梁、当主角,重点培育一批优秀科研人员潜心开展基础研究,不断壮大基础研究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
三是大力推进基础研究领域协同创新模式。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联合承担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并以行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企业诉求为指引、国家与江苏发展战略为基准,选定重点基础研究方向,优化基础研究资源配置。
(二)强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组织,重点突破关键问题和技术转化
一是强化基础研究体系化能力。发挥苏州实验室引领作用,建设多区域协同、多元主体联动式发展的“基础研究特区”,充分调动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共同参与开展基础研究,打造江苏基础研究体系化网络。
二是着力提升基础研究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省委牵头、相关政府部门保障落实、用人单位具体负责模式,向全球揭榜引才,会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搭建省级高层次人才引培保障平台,进而在“卡脖子”技术攻关过程中,根据江苏优势产业与未来战略发展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瞄准世界前沿的原创性成果并加速成果转化应用。省委牵头推进重大科研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合作紧密、交流通畅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并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行,提炼基础研究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扎实组织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努力实现更多原创性成果突破和转化。
(三)增强原始创新政策间匹配性,加快健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
一是精细化原始创新政策实施细则与方案。坚持省级顶层设计与创新主体自主探索相结合形式,重点围绕纲领性文件出台配套政策,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制定省级实施细则,并引导创新主体出台与省级实施细则相匹配的自主实施方案,在规范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和创新主体的行为同时,明确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和创新主体的创新方向、研究任务和重点。
二是构建适应江苏特色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与规则。建立与基础研究特征相匹配、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以前沿水平、创新价值、研究能力、现实贡献和产业应用为核心导向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与规则。
三是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奖励激励机制。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并落实免责机制、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机制与薪资匹配机制,配套性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科技创新信用体系以及容错纠错机制。同时,大力通过党建服务强化创新文化以及通过数字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在江苏省营造鼓励潜心研究和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