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明确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之一,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2023年初,国家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
问题分析:
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引下,国内多个地区开始着手布局合成生物产业。江苏拥有丰富的生物原料,具有化工产业基础,上下游产业配套较齐全,同时高校院所聚集,人才储备丰富,具有布局合成生物产业的良好基础。
具体建议:
(一)加强合成生物产业顶层设计,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探索制定省级层面关于“合成生物产业”的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工作,聚焦合成生物技术所涉及的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生物服务等细分领域,完善行政监管、安全伦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地方和行业标准制定。强化顶层设计的引导作用,完善引导合成生物产业的政策措施,建议适时出台省级层面的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上下协同推进合成生物产业的工作体系。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宣传引导,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依托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着力建设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参与、高效协同、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体系。围绕合成生物相关产业链,构建和完善覆盖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体系。积极申报建设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对产业和区域发展具有全面引领作用的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优势,对接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打造“孵化器 + 加速器 + 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加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大针对合成生物学领域基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究的资助力度。抓住当前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交叉融合特征,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合成生物学相关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三)推进合成生物产业载体的集聚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加强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常州、南通等已有市级层面布局的基础上,发挥南京、无锡、苏州等市科研院所云集,专业园区林立的优势,更好发挥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优先支持和重点发展临近产业化产品,推进重点产品的快速产业化。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鼓励企业资源整合,打造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培育合成生物产业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专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培育“单打冠军”“独角兽”企业。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在合成生物产业链打造一批质量信誉高的“江苏精品”。
(四) 健全新型要素支撑体系,促进开放融合发展
加强对合成生物产业的金融财政支持,支持优质生物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各类基金在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重点布局高速成长期和并购阶段项目。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吸引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顶尖人才、熟悉企业发展和产业开发的技术管理人才、产业基层技术人才。依托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省市科技人才计划,力争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学科骨干和复合型人才。推动合成生物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在新药研发领域和生物农业领域,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合成生物产业深度融合。
(五)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大力培育“生物技术+”相关产业
支持协助生物经济相关企业解决产品国外注册、认证、市场准入等问题。探索“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模式,推动跨国产业、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支持江苏省内企业跨国技术并购,对接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引入合成生物产业相关的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支持建立区域生物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通过建立产业转移互惠机制,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等重点园区科研项目在江苏实现产业化,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江苏省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发展生物环保、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等“生物+”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