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境外物种传入途径不断增多,传入风险持续加大,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已经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来切实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2022年8月正式实施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明确了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我省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的防控,202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并发布了《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的公告。省住建厅编制了《江苏省城市绿地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参考图册》,将69种外来入侵物种列为城市绿地中的普查对象并进行了普查。《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也对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做了统筹规划和分工部署
问题分析:
但在实践中发现,普查工作仍然存在若干难题,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和防治工作:
一是涉及部门众多,管理有所重叠,缺乏协调性。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由省农业农村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病虫害普查工作分别由省种子管理站、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负责实施,外来入侵水生动物普查工作由厅渔业处牵头,入侵植物、昆虫、动物的牵头负责部门各不相同。从市县一级普查情况来看,参与调查的部门有植保站、种子站、粮油站、农业生产推广中心等不同单位,管理、审批、培训、验收时的要求不尽相同,不利于项目的高效运行。
二是外来入侵物种界定不清、鉴定不准确。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江苏省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实施方案》,介绍了普查目标、技术路线和方法等工作重点。然而在实地普查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外来入侵植物界定不清的问题。以原产北美洲的月见草为例,它被列入《江苏省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名录》中,但部分地区引入后已人工成块种植,对于人工栽培管理和野外生长的月见草是否全部归入外来入侵植物这一问题,仍值得商榷。
三是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已在当地建立群落,难以防治。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已在我省内扎根,构建种群或群落,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以占据盐城近海大部分滩涂的互花米草为例,它具有消浪、抗蚀、保滩、护堤等作用,但它的快速繁殖挤压了当地土著植物(如盐地碱蓬、碱蓬)的生存环境,并与部分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产生了矛盾。对于此类入侵植物,如何辩证地认识其功效,同时讨论研究其防治对策,并采取措施抑制负面影响,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
具体建议:
为了更高效、高质量地做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防治,明确入侵物种判断标准并确立名单,建议:
一是设立县级及县级以上专项的职能部门,加大外来物种的管理力度。设立县级及以上专项的管理部门,有利于直接领导和管理项目,合理安排项目的进度,有效使用项目资源,增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控和防治。建议以县为单位,通过与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组织多批次的科研人员实地勘察,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以及环境修复等工作。
二是制定鉴定外来入侵物种技术规程,严控普查数据质量。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发挥学会作用,组织多学科相关专家集体研判制定鉴定外来入侵物种技术规程,明确外来物种的界定,区分相似植物,制定科学调查方法。依据规程,各地的调查小组可在同一判断标准下执行实地勘察,避免做无用功。此外,一些科属同源的植物外观极为相似,如小蓬草和苏门白酒草,建议编纂介绍江苏省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关键特征的图书或宣传册,提高普查小组普查效率,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三是研究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对策,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已在当地建立群落的外来物种,建议组织科研力量及时研究对策,防止该物种的群落继续扩散。利用物种间的竞争关系,人工扶持土著植物生长,挤压入侵物种的生存空间,有效地恢复和保护本地群落的多样性。同时拓展资源化利用途径,在经过长期、深入试验,确定周围入侵植物总量支持运行的基础上,将入侵植物加工制作成禽畜饲料、肥料,或作为染料的原料等,选择更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