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150 关于建议南京高校人文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提案
日期:2024-01-24 提案者:张晓

调研情况:

南京市不仅是一座山水相间的美丽城市,而且也是一座人文资源深厚的城市。其中,南京的高校是人文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南京的高校,不仅有历史悠久的老校区,也有领时代风光的新校区;同时,各个校区之间还串联起周边地区的人文资源。南京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人文资源的一张名片。近几年各高校对校园管理日趋严格,采取扫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守住校门,校外人员进入高校通常需要预约、审批,这种管理模式使得高校“自我封闭”,客观上导致校园内人文资源既没有对其他高校师生开放,也没有向社会群体开放,造成了巨大浪费。

问题分析:

1、对南京高校人文资源的社会价值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校园人文资源的社会公共属性,这一资源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共享的人文资源。比如,南京许多高校都是国家或省级文保单位。其中突出的有: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是原金陵大学旧址,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是原中央大学旧址,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是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它们都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些国家级文保单位,在服务于校内时也应当服务于校外。还比如,多所高校校内建有博物馆,但由于校园不对外开放,使得这些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大大受限。

2、对校园开放带来的管理负担认识不全面。校园开放将带来管理负担,但是管理负担是一个内部结构优化的问题,而关门谢客带来的则是人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能体现高校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职责担当。

3、对南京高校人文资源的辐射力认识不足。高校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对周边社区的文化浸润功能显著。南京市高校的老校区大都分布于老城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可以串联起附近的人文资源,比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二师坐落于北京东路、北京西路附近,连接起了城东的玄武湖风景区、城中的民国建筑群和城西的外秦淮河等。南京高校的新校区,如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包含了精心设计而呈现出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资源。大学城完全可以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周边社区之间加强互通互动,让更多人享受到高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学术讲座、图书资源,带动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基层治理和谐文明。

具体建议:

1、重视高校人文资源的活态状态。高校人文资源面向校内和校外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互动时才能表现出活态状态,特别是两个群体需要在持续发生的互动中,才能获得参与感、认同感,以及正态的文化增殖。没有活态状态,高校人文资源就会被浪费,

2、重视系统性顶层设计。南京高校多,人文资源也丰富多样,校园开放需要有顶层设计,制定整体方案,突出各个校区的人文资源特征,创新文化引领举措。比如,新校区与老校区的平衡,过去市民普遍重视老校区的文化遗产,其实新校区无一不是经过精心选址、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的人文项目,完全可以成为新的优质文旅资源和打卡地。这方面可以借鉴他山之石,比如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就是在建成后,在专业引导下而受到全球性的关注。

3、制定完善的开放安排。高校校园面向社会开放后,必然给管理带来一些问题,因此需要一个周全的开放安排,合理区分公益开放与有偿利用的界限,合理设置校内学习空间、休闲设施、人文资源等不同资源的开放度,合理平衡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开放时段,合理看待安全管理与开放共享的关系,在强化日常校园安全管理的同时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温度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