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在普惠政策基础上给予特别扶持;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实现残疾儿童青少年科学评估施教;坚持促进公平、实现共享,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让残疾儿童青少年和普通儿童青少年共同成长进步。
中国残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13个部门不久前印发通知指出:各地教育、残联等部门要深入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在融合教育建设上重融通、促发展,优质教育普惠共享,公平教育更加凸显。
目前,残疾儿童教育安置主要有四种方式:随班就读、特殊班、特殊教育学校和送教上门,其中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2019和2020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看出,2020年随班就读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比重49.47%,比2019年的49.15%增加了0.32%。
问题分析:
但是在实施随班就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随班就读学前教育评估存在漏洞。一方面,评估适用范围很小。以无锡市为例,该市残疾儿童的教育评估只针对本市户籍的且有随班就读需求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另一方面,评估团队力量薄弱。评估工作人员大多由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兼职,人数较少、任务繁重、专业性不强。
二、随班就读过程中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一是体现在特需设施方面。与普通学生相比,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除了正常的教学环境外,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如:肢残和盲生需要的无障碍设施,虽然各个学校都进行了相关改造,但实际使用效果并不能完全保障这些残疾学生在学校环境的需求;残疾学生需要的相关资源教室也只是刚刚在铺开,并没有完全满足所有残疾学生的在校需求。二是体现在师资力量方面。面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普通学校的任课教师缺乏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有实效地教学。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除了需要普通的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外,额外需要特殊教育背景的教师长期跟踪,进行入学后的过程性评估、发展性评估以及终结性评估,同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单独或小组康复。而这些老师往往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专职老师。因此,呈现师资少、需求多的情况。
具体建议:
一、健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评估体系。
一是扩大教育评估覆盖。残联、教育局、医院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残疾儿童档案,资料联通。在教育安置前后,完善安置工作台账,减少现实中存在的家校争议以及漏查现象。
二是加强教育评估质量。建议进一步吸纳以耳鼻喉科、儿童保健科、精神科、康复师等医学专家进入特殊儿童评估团队,从医学康复方面保障评估的科学性;吸纳更多的多类别的特殊专业的教育专家和普通教育的教育专家进入特殊儿童评估团队,对不同问题的残疾儿童进行科学的评判,从教学实际上评判残疾孩子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吸纳有代表性的普通学生家长和残疾儿童家长作为陪同,从情理角度去给予评估团队意见。用更为合理和基数较大的评估队伍,用科学的机制评估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确保合适的孩子到合适的学校接受教育。
二、加大残疾儿童教育资源倾斜。
一是推进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前期无障碍设施建设推进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士使用这些设施的体验感,让政府投入确确实实为残疾人服务。在学校建设上,以区为单位,逐步推进资源教室建设,让随班就读的残疾孩子享受必需也急需的教育资源。
二是加强残疾儿童入学跟踪。进一步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残疾儿童少年的矫治与康复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提高特殊教育康复水平,全面优化教育服务,加快提升教育品质,全力打造特殊教育品牌。通过普特融合,师资培训,推进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康复与教育。普通学校的任课老师在培训和指导下,与特教专家共同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在学业方面,降低教学难度,提高他们的自信及参与程度;在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方面,帮助残疾学生尽快提高。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