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一、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电池护照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14年2月,欧洲资源效率平台发起物质再利用的讨论,最早提出产品数字护照的概念。2022年2月,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正式提出产品数字护照政策,并将电池、纺织品、钢铁等产品列入第一批管理对象。2023年6月,特斯拉与Re|Source联盟和全球电池联盟共同发布世界上首本电池护照,对数字产品护照进行试点验证。2023年8月,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规定自2027年2月18日进入欧盟市场的动力电池产品必须注册电池护照,是产品数字护照政策的首次落地。 电池护照是欧盟为促进“碳中和”目标,立足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提出的重要举措。类似于人类在跨国旅行中通过护照证明国籍和身份,电池护照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平台,记录并追踪电池的技术参数、碳足迹、供应链、合规性认证等信息,用于在国际贸易中快速准确验证电池身份和绿色低碳水平。
二、电池护照要求提供碳足迹合规信息,对动力电池出口形成绿色壁垒风险
欧盟电池护照要求提供数字化的动力电池碳足迹合规信息,即动力电池产品的碳足迹必须低于欧盟规定的阈值,并在电池护照上发布碳足迹声明报告和性能等级。在现有产业基础下,我国动力电池的碳足迹明显高于欧盟。
一方面,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2年我国和欧盟电力结构中火电分别占比66%和35%,造成我国电力碳足迹显著高于欧盟,而电力消耗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能耗的约70%;
另一方面,根据课题组研究,我国动力电池生产所需关键材料锂主要采用锂辉石冶炼工艺,其碳足迹比欧美主流的卤水晒制工艺高47倍。 动力电池产品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商品,而欧盟是重要的出口地。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和锂电池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82.9%和69.2%,拉动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合计出口额达3531亿元。欧盟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占比超过30%。在电池护照政策落地的背景下,倘若欧盟划定低于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碳足迹的阈值,将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届时将严重影响我国动力电池产品的对外出口。
三、电池护照要求上传供应链敏感信息,产业链数据安全存在风险
欧盟电池护照要求记录电池的技术参数、碳足迹、供应链、合规性认证等详细信息,并要求将数据上传至欧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供应链数据中含有大量商业敏感隐私信息,从中可以直接获取商流、信息流等数据,并能推断出商业合作模式、产品知识产权、商业合作关系、市场供求,甚至能挖掘出国际贸易往来等更机密、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敏感信息。欧盟依托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和公共数据空间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数据信息库建设,通过电池护照将实现对动力电池供应链数据的深度整合。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2022年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6席,合计占比60%。倘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供应链数据直接接入欧盟电池护照系统,一旦发生数据泄漏,势必对我国企业产生难以预计各类商业风险,甚至造成实际经济损失,进而削弱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电池护照要求高标准的合规性验证,企业面临高昂的合规成本问题
欧盟电池护照对数据汇集、验证、交互等提出高标准要求,实施过程势必增加企业适应性投资成本,进而影响我国动力电池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主要包括四方面成本:
一是数据合规成本,电池护照涉及大规模数据聚集交互,企业需要配套相应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例如数据采集和验证系统、碳管理区块链数字化平台等产生设施投入成本。
二是内容合规成本,电池护照涉及复杂的数据真实性验证,国内评定机构短期内难以全部掌握,将产生高昂的跨国认证成本。
三是管理合规成本,电池护照涉及数字化、低碳化和国际化的协同,企业需要配备专门人才,产生高昂的运维成本。四是技术合规成本,电池护照要求碳足迹、回收利用达到欧盟制定的标准,企业需要改造产业链以寻求合规,势必产生技术改造成本。
问题分析:
电池护照用于记录电池的技术参数、碳足迹、供应链、合规性认证等信息,并且要求将数据上传到欧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电池护照是欧盟首个正式落地的产品数字护照,将对我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深入分析认为,欧盟电池护照政策将对动力电池产品形成绿色贸易壁垒风险、对电池产业供应链造成数据安全风险、对企业造成高昂的合规成本问题。
具体建议:
一、加速电池护照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电池护照实施路线图,明确电池护照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路径;设立电池护照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主体责任,推进电池护照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引入电池护照行动实施信用评价机制,围绕评价结果建立电池护照实施奖惩制度,引导动力电池行业信息披露和碳足迹核算,推动行业低碳化转型。
二、加快产品研制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电池护照管理国际互认机制
尽快组织开发中国电池护照产品,构建动力电池可持续性评估指标,设计电池护照内容、核算模型、认证体系等关键方法,研制数据采集、标识、存储、核验、交互等关键技术。 引导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积极参与绿色低碳标准编制;支持电池行业参与并主导碳足迹、回收利用等电池护照核心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国际话语权;加强电池护照体系建设的国际间对话沟通,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护照管理互认机制。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护照认证能力
依托已经建成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星火链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电池护照的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包括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公共数据中心等,强化数据采集、分发、存储和认证能力。 搭建全国电池护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电池行业建设碳足迹、ESG信息共享数据库;建立电池护照人才数据库,打造电池护照研究和认证团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电池护照本土化认证能力。
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立足绿色低碳化转型,支持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层次联合创新体系,形成技术创新攻坚合力,推进动力电池前沿引领技术、颠覆创新技术的研发。 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电极、电解液等关键高耗能材料的低碳化制备,突破一批上游原材料的脱碳减碳新工艺;围绕非金属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低金属动力电池,开发低碳动力电池新技术;围绕全组分清洁高效循环、无损检测、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动力电池材料再利用关键技术。
五、尽快培育试点示范,加速电池护照本土化应用进程
建议由行业内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上游原料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回收企业、整车厂商,实施电池护照行业试点示范,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探索碳足迹核算、电池材料再生利用等适应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