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查阅文件,现场走访,个别交流。
问题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国家《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向“数”融合,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省目前已建成139公里数字化高速公路、135公里智能网联道路、275公里普通国省道“科技兴安”示范路,全省路网实现“一张网”智慧监测、安全管控。建成2500公里内河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启用全国首个内河船舶手机导航系统。分别在苏州、南通建设了省级数字交通产业园。无锡获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苏州、常州、南京获批省级车联网先导区。2023年10月,全国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苏台高速S17、沪宜高速S48)开放使用。
调研发现,目前国家及我省交通新基建尚处于探索阶段,规模化、网络化效益难以发挥。交通运输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法规问题。数字交通属于新型基础设施,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应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但目前支持数字交通、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高质量发展的法规还不健全。
二是标准问题。当前国家数字交通的建设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各地纷纷出台地方标准,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同时,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规划设计,有的还停留在过去的技术,需要将数字交通技术纳入设计中去,适度超前规划设计。
三是数据共享问题。目前数字交通存在跨部门、跨区域间信息不想共享、不愿共享、不会共享等问题。
具体建议:
一、强化数字交通工作统筹,实施整体发展战略
组建省数字交通产业链专班,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统筹协调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和省公安厅等有关部门,联合共同发力,促进数字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数字交通、车联网的相关知识的社会宣传,增强建设数字交通认知,达成推进建设数字交通建设的共识。同时,由省交通厅牵头制定《关于加快数字交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规划设计到产业应用,从产学研到人才引进,从资本加持到全方位支持,在制度和标准层面提出明确意见,保障数字交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推进数字交通实质性开展,布局数字交通产业链
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做法,政府部门做顶层设计,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发展,成立数字交通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合体,具体负责数字交通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建设和运营,联合体以国有资本为主,民营资本为辅。设立数字交通产业基金,资本加持数字交通、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数字交通、车联网产业的建设,形成数字交通产业链的合力。
三、打造数字交通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形成立体发展格局
在新建或改(扩)建道路的规划设计上,适度超前规划设计,将数字交通、车联网总体纳入其中,有条件的先建设数字交通,无条件的预留建设接口。以“车-路-云-图”有效协同为基础,利用5G+北斗高精度技术、云网融合技术等助力,以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为引擎,在城市路口、重点路段部署多类型、高精度传感器和高算力多源数据融合的边缘计算单元和路侧单元,构建面向城市道路的智能交通数字底座,推动城市数字化进程。深化推进交通运输大数据融合,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枢纽,统一基础数据采集汇聚与共享开放,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加强全省市、各行业、政府企业间交通运输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借助数字交通车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特种车辆进行行业监管和智能预警,加快推进“可视、可测、可控、可服务”的社会运行监测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打造省级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区,为长三角地区车企测试提供高标准应用环境,带动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