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1063 关于“加强基础研究 创新体制机制”的提案
日期:2024-01-25 提案者:夏兴华等4人

调研情况: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驱动科研范式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两大趋势愈加显著,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第一个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江苏是科教大省、产业大省和开放大省,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责无旁贷。

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加强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位置,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国拨经费数额,均居全国省份第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次,均占全国1/10,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现突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高校基础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基础研究版图中的地位持续提升。但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与先进省市相比,基础研究工作还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亟待优化,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团队较少,重大原创成果缺乏,基础研究平台短板有待补齐等短板,基础研究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有待提升。

具体建议:

1.建议优化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结构,建立财政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资与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企业出资参与联合基金项目研发可按规定享受研发费用税收加计扣除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优势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基地)、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及社会各界以捐赠或设立科学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力度,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非共识项目研究,建立全时段多渠道选题发现机制,开辟快速立项通道。

2.建议加快引育基础研究队伍。加快引进集聚一批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培养前沿基础研究领域的领跑者。持续优化基础研究类领军型创新团队、海外引才计划等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次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扶持政策,培育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领衔重大科研任务,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省基础研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攻关计划的比例,探索对青年科学家实施长期滚动支持机制。优先支持基础学科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支持试点高校探索建立拔尖学生选拔招录机制,与中学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3.建议体系化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优势科研力量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全球地球综合观测系统、全球海洋观测网、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享国际科技资源。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符合条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国家“窗口指导”,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布局。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共享和创新券通用通兑,支持创新主体跨省域使用科研设施。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支持南京大学前瞻布局和重点发展一批会聚型学科领域及交叉研究方向,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鼓励有条件的省属高校高起点布局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专业。

4.建议系统性重塑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自主权,全面推进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推进科研人员“扩中”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比例等政策,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回报。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周转池”向基础研究人员倾斜,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支持勇闯科研“无人区”。推行基础研究代表作评价制度,探索长周期评价、国际同行评价,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建立破“四唯”长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