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更是堪称“数字创新与人文风采的完美结合”。最近,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有线、省文投承办的“何以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累计传播量达到1.917亿人次,以数字技术弘扬长江文化的开创性尝试持续引发关注热潮。由此可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文化强省、科技强省的必由之路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22年,省两办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以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在政策指引和科技助力下,传统文化业态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提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较上年增长1.0%,占GDP的比重为5.46%,其中,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快于全部文化产业5.7%,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数字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江苏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上也取得明显成效,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总量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实现营业收入12880.7亿元,较上年增长2.5%,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达3412.5亿元,较上年增长7.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6%,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26.5%。截至目前,江苏已有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高新区等集聚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单体类的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文化强省建设不断输出源源活力。但在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问题分析:
一、文化数字化体系尚未形成。文化数字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特征是融合互联,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但文化系统的区域化和行业化分割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及其优化利用,也影响了文化数字化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文博单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发力,加强有效联动和数据互联互通,形成规模效应。
二、产业链创新链有待进一步延伸。示范基地、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创新资源衔接不够紧密,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化整个链条的研发流程还存在运转不畅的问题,产业链多个环节仍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尚未攻克,亟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
三、缺乏对单体类基地的配套保障机制。省内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集聚性的较多,单体类(企业)很少,仅江苏有线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今年刚批复设立的凤凰传媒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无相应配套机制、无资金保障的困境,发展质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优质文化产品新供给不足。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消费需求也在不断转型升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创造出一些多元文化产品,但在“创造新供给”“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等文化产业领域面临的新要求方面,新技术的应用还不足,优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品牌高附加值尚未规模显现。
具体建议:
(一)建立健全创新机制。规划建设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创示范区(点),建设省内文化与科技创新载体,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壮大文化和科技创新载体规模,充分发挥省内文化和科技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文化与科技企业规模化集群,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
(二)加快网络基础和数字体系建设。产业协同联动,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专网和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统筹推进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专网、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等建设任务,建设和完善长江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融媒体云平台等省重点文化数字化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及“三库”平台,打通和汇集重点文化数字化工程资源。
(三)强化政策支持。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现代产业体系,设立专项资金,对建设所需经费予以补助。优先支持示范基地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库。
(四)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复合型、创新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的培养,鼓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业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系列知识论坛,开设系列知识培训课程,共研共商文化科技发展新方向新动态新趋势。支持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申报国家、省级人才工程、计划。
(五)促进文化消费。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赋能文化服务业,以人为本,满足个性化需求,创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努力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商品和服务;促进文化装备、文化制造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高附加值;增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加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文化产业韧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