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新闻
发布日期:2023-02-27 14:44 来源: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23年第1期(《中国政协》2023年第4期)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并就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一环,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所在。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为更好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应有贡献。

  一、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符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1]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力量。2019年以来,江苏省政协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打造了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委员履职“新平台”,取得了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的明显成效。全国政协予以充分肯定,指出“探索了民主协商的新路子”。从实践看,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益探索,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把政协协商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与全链条人民民主的要求高度契合。全链条人民民主意味着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相互关联。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贯穿了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人民政协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各环节、各链条的完整有序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发挥政协组织架构覆盖全面、协商经验积淀深厚、制度体系规范成熟的优势,发挥市县政协“开门是群众,出门是基层”的优势,通过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把“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2]的政协协商理念有机融入基层治理,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规范确定协商议题、组织协商调研、开展协商讨论、促进协商成果转化程序,推动基层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态化开展协商议事,进行平等、有序、真诚的互动交流,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助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并对协商成果转化和决策实施进行民主监督,更好实现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治民享,更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全链条”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得到体现。

  (二)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拓展协商在基层治理中的广度深度效度,与全方位人民民主的要求高度契合。全过程人民民主覆盖国家治理各领域,旨在保障和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广泛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全方位的,原因就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方位的。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呼应群众各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基层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百姓反映强烈的实际困难、党政决策在基层的落地落实等广泛开展协商,把具有普遍性或基层难以解决的事项上升为政协协商议题,发挥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1+1>2”的效用;通过政协“搭台”,在乡镇(街道)、园区、行政村(社区)等,开放式、融合式、共享式搭建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基层群众既能通过会场协商、广场协商、工厂协商等“面对面”沟通,也能以网络协商、直播互动等“屏对屏”交流,让基层协商形式更多样、方式更便捷;大力弘扬团结合作、平等相待、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等协商文化,推动在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中有效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让“全方位”的基础更坚实、更稳固。

  (三)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拓宽各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与全覆盖人民民主的要求高度契合。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证各族各界群众都能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集聚各界代表人士,广泛联系各界群众,本身就具有“全覆盖”的网络和属性。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既为政协委员有序参与基层协商、密切联系界别群众搭建新载体,推动以民主协商的“精度”提升民生福祉的“温度”,更好发挥“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担起“落实下去”与“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又为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拓宽了渠道,让群众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以“协”成事、以“商”求同、以“专”提质,激发基层群众主人翁意识,提高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提升基层治理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让党政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等都参与到协商中来,以优质协商资源赋能基层协商,扩大基层协商参与面,让“全覆盖”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项创新性、探索性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有力有序、常态长效推进。重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政协作用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和政治组织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展方向。江苏省政协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落实到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筑牢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坚持在省委领导下推进协商议事工作,推动写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法治江苏建设规划(2021-2025年)》《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等文件中作出制度性安排。省政协成立促进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两个专门文件、一个工作规则和质效评价办法,做好衔接配套,指导基层实践。各级政协党组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指导,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指导基层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严格把好协商议事的政治关、程序关、质量关,协商议题由党组织确认后实施,协商成果报送党委政府,较好保证了协商议事活动组织有力、推进有序、落实有效。

  二是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关系。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都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协商内容、主体、程序、成果运用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政协协商的内容是大事要事,主体是各界代表人士,成果是凝聚共识、助推问题解决;基层协商的内容是难事小事,主体是普通群众,成果是直接解决问题。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不是要用政协协商替代基层协商,而是充分发挥政协“会商量”的优势,通过协商形式、内容、机制有效衔接,助力基层协商提质增效,在基层协商中当好推动者参与者。江苏省政协坚持工作方式是搭台、工作主旨是双向发力,明确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是一个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平台、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的平台、宣传政策推动落实的平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平台,建立政协领导联系指导制度,推动省市县政协委员下沉,有序参与基层协商,注重用政协协商的理念和经验浇筑基层协商的制度规范,赋能基层协商提质增效。从制度到实践,全省各地的协商议事工作触角所到之处,是基层协商的主场,基层群众全程参与“唱主角”,广大委员有序参与献良策,较好保证了政协协商工作有效向基层延伸、服务基层治理。

  三是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的关系。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是政协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政协职能和作用的集中体现,共同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建言资政的过程既是发扬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更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凝聚共识做的是凝聚人心的工作,解决的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只有人心齐了、方向准了,一致性才有保障,多样性才会彰显,建言资政才能正确有效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体现建言资政的价值和作用。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在互动交流中完善建议,在共商共议中集聚智慧,可以让建言资政更有分量;把准群众思想脉搏,做深解疑释惑工作,注重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形成同心同德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工作合力,可以让凝聚共识更有力量。2021年,江苏省政协在全省行政村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广泛开展“完善村规民约 树立文明新风”专题协商议事活动,推进人情减负、培育文明乡风。群众普遍反映,通过专题协商议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少了,赡养老人纠纷少了,村居环境变好了。2022年,结合民生专题协商议事月,省市县政协联动开展“助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专题协商议事活动,能解决的助推解决,不能解决的凝聚共识,协商议事过程成为思想引领、宣传政策、释疑增信的过程,成为理顺情绪、引导预期、化解矛盾的过程,为基层治理注入政协协商的智慧力量。

  四是参与基层协商议事与政协日常履职的关系。两者都是政协工作的重要内容,既紧密关联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一方面把基层协商议事与政协开展的调研视察、提案办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委员经常深入基层群众,在直接参与、指导基层协商议事的同时,可以为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和建议接上地气、积累“养分”;另一方面广大委员可以精准捕捉基层协商议事过程中群众反映的全局性情况、苗头性问题、建设性意见,及时转化为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政协履职成果;同时,对于带有普遍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问题,可以及时纳入政协协商计划,开展调研议政,提出对策建议。江苏省政协积极推动基层协商议事与视察调研、提案办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政协履职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能量互赋、成果互促;围绕基层普遍反映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妇幼健康体系建设等综合性问题开展协商议政,形成的《建议案》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相关工作得到深入推进、有力加强。

  三、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广阔发展空间,日益焕发强大生机活力。要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最新部署,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深入落实中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意见》相关要求,不断创新完善促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的思路举措,进一步提升专门协商机构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制度效能。

  (一)注重科学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规律性认识。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使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融入基层治理中汇聚合力。有机融入才能有效服务。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进一步推动把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基层治理大格局,指导和推动市县政协加强与统战、政法、民政、信访等部门协同联动,以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在协商为民中彰显作为。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是人民政协最鲜明的底色。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政协专门专事协商机制优势、人才荟萃联系广泛优势、渠道畅通成果转化优势,坚持民事民议扩大群众参与度,着力排忧解难提升群众满意度,突出双向发力增进群众共识度,在服务基层治理中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培育协商文化中行稳致远。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形成文化是最大深化。要把培育协商文化作为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引导基层群众有序参与其中,帮助增强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协商文化,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群众形成遇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二)注重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要坚持固化于制,进一步推动把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纳入党委工作总体布局,纳入有关城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等政策文件,通过制度性安排加强规划引领、促进常态长效。立足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积极推进制度集成创新,着力健全覆盖平台搭建、程序优化、协同联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等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确保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持续高质量发展。要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持续抓好制度执行,加强制度落实情况质效评价,紧盯实践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好政协参与基层协商越位、错位等问题,及时校正偏差,确保落实到位。

  (三)注重规范化。规范化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明确职能职责、严格工作标准、优化环节流程,才能使工作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平稳运行。要准确把握政协职能定位,把好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边界,有力有序推进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机制衔接联动,做到到位不越位、衔接不替代、帮忙不添乱。可参照制定落实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的做法,建立健全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的工作规则,明确职能责任、组织体系、平台载体、参与主体、协商频次等关键要素,规范协商议题确定、协商调研、协商讨论、协商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支撑,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提升召集人统筹谋划、组织协调、规则把握能力,增强委员参与基层治理、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推动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四)注重数字化。当今时代,数字化浪潮已经深刻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着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数字化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治理变革。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方式赋能基层协商,依托数字政协搭建线上线下衔接联动的基层协商议事平台,有机融入选题、调研、协商以及成果转化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基层协商议事开放度、融合度、活跃度,进一步扩大委员群众参与面、增强基层协商议事实效性。坚持开放共享,纵向贯通各级政协组织,串起数据链、工作链和责任链,打通政协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循环”;横向联接政法、信访、12345等社会治理平台,促进数据多源汇聚、深度融合、共享共用,畅通共建共治共享的“外循环”。同时积极发挥溢出效应,及时收集群众在平台上反映的需求诉求,定期综合分析研判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关注重点,为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提供民意基础。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3]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求是》,2022年第5期。